本篇文章1303字,读完约3分钟
3月23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从市场机制、金融创新、法律和教育等方面建立创新驱动的制度基础,以推动中国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一般来说,任何创新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动力或引擎,如蒸汽机、电灯、飞机、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等。每一次产品创新或重大技术革命都会引发前所未有的经济革命,并导致整个社会各方面的重大变革。这些变化可以全面促进我国的社会进步和文明,全面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政府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这自然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应现实经济生活的事实有关。因为,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是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取得的。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房地产”将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推向了极致。如果这种增长方式不改变,中国经济就不可能持续稳定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增长方式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而且严重超支未来的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要改变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以资本和自然资源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质量和技术进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能源消耗型经济转变为创新型知识经济。为此,必须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这对企业、个人和政府来说都是如此。
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这不可能一夜之间通过战略计划、政策、指导或对某些资源的大量投资来实现。要增强中国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从国内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入手。没有这次重大的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全面提高中国人民的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在国家集中金融优势的条件下,创新能力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个提法有许多疑点。对于完全依赖个人自由想象力的创新能力来说,不可能用资源和金钱积累来超越它。因此,《意见》特别强调,当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市场机制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来保障,需要相应的制度基础。
如果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优势不变,如果中国的经济在短期内跟不上发达国家,如果中国的制度安排不具备个人自主创新的条件和土壤,试图通过将金融资源集中在国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不可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要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中国必须从基础环节、基础教育、重大科研体制改革、促进思想自由、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入手。,为中国的自主创新创造条件和环境,并在各行各业具体实施。这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基础。没有这种制度基础,中国就不可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简而言之,要实施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从一些基本和重大的体制改革开始。要形成和造就相应的环境、条件和制度,任何大跃进和超越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从各行各业每一个具体环节的制度安排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创新的条件、环境和制度,让每个人的创新火花迸发出来,从而引发中国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创新浪潮。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创新驱动 要靠“两条腿”走路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1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