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45字,读完约11分钟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过去一年,中国工业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降,ppi指数连续33个月为负,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下行压力明显。为了找到“新常态”下中国工业诸多问题的答案,中国经济网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
采访安排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西单园办公楼。将近两个小时的面试更像是一堂“辅导课”。李根据《中国经济网》的采访问题草拟了一份提纲,并用双色笔做了几十个记号。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即使涉及到一些他已经熟悉的数据,他仍然会检查手中的资料。李说,中国的工业指标仍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是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明年的工业形势应该集中在提高质量和效率,转型升级。李钟毅详细阐述了“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四大特征,澄清了社会上对工业的一些误解,呼吁重视工业,防止工业出现“空向心”和“边缘化”。以下为采访记录,文字已由李本人核实。
工业增长率仍在合理范围内
中国经济网:从目前的情况看,工业增加值很难达到全年9.5%的预期目标。低于这个目标值意味着什么?你如何评价2014年的工业形势?
李:2013年底工业增加值增长目标是9.5%。这个目标是如何设定的?根据中央政府设计的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和2013年第四季度工业增加值超规模增长,9.5%的目标已经确定。可以说,这一判断是基于事实的。
目前,2014年10月和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别为7.7%和7.2%,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8.3%。
我们判断8.3%的增长率仍在合理范围内,这支持了约7.4%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同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44%,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达到12.2%,信息消费总量增长25%。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呈下降趋势,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滑更加明显。10月份利润下降了2.1%,11月份下降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33个月为负。
中国经济网:请展望2015年的产业形势?
李:工业增加值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对应关系,与国民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比重有关。据估计,在过去的“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例在1.3-1.4左右。然而,随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结构的变化,现在的比重关系约为1.15。用8%的工业增长来支持7%的gdp增长是可能的。明年,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率上,改造和提升自己,这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首先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存量调整和优化增量并存。我们不仅要依靠增量扩张,还要注意存量的调整。通过质量品牌、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实现存量的改造、调整和优化。
第二,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前提是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因此,要突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
第三,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制造业服务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制造业产业链较长,可以向下游延伸,围绕主导产品发展售后服务和增值服务,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同时,它向上游延伸,从事研发、咨询、工业设计、软件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建立社会服务平台。
第四,信息产业要注重自身发展。如宽带中国战略和4g网络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效率;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强自主可控软硬件开发,增强网络信息安全能力。
工业“新常态”呈现四大特征
中国经济网:2014年经济学最热门的词是“新常态”。中国工业的新常态是什么?
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九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结合工业经济的新常态,我认为有几点。
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速处于“转移期”。2008年至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9%、11%、15.7%、13.9%、10%和9.7%。如果绘制了坐标轴,它会显示一条逐渐变慢、变慢并稳定的曲线。2014年前11个月,增速进一步放缓至8.3%,但仍为中高速增长。
第二个特点是该行业正处于重组的“过渡期”。投资增长率下降了。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9.3%,比“十一五”年均增速低6个百分点。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为15.8%,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下降4.9个百分点,这是一个结构调整过程。2014年,中国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0.1%,略低于前两年的42.1%。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化前后,技术改造占美国工业投资的69%,所以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十三五”计划将提出相应的目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个特点是转型升级、质量提高和效率提高。这里有一个指标,工业增加值率。分子是工业增加值,分母是同期营业收入。将这两个数相除,得到一个比值。我们是什么?“十一五”期间,这一比例约为25.6%,但近两年降至23%以下,发达国家为35%至40%,相差超过10个百分点。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降低过程中的材料消耗和中间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第四个新常态是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差异化发展。各省产业结构不同,各行业市场条件不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不同;企业也有盈亏,有起有落,有悲欢离合。这是市场经济中适者生存的法则。要有一颗平常心,冷静地看待市场经济下调整结构的“分化”。
中国经济网:你一再呼吁重视中国的工业发展,防止“空集权”和“边缘化”。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李: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如果在这期间工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恐怕会损害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西方经济的误导和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些缺陷,近年来出现了实体经济脱离现实走向空虚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实体经济利润低,与虚拟经济形成鲜明对比,导致资本的非正常流动。中央政府及时做出决定,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实体经济“空集权”的风险依然存在,美国的惨痛教训和深刻反思值得借鉴。在一些地方,针对城市规划不当造成的潜在环境安全隐患,有必要对企业进行搬迁,并退入园区。然而,空之间地理位置的变化并不能延伸到产业结构的“退二进三”,甚至忽视了工业和制造业的振兴和升级,产业被“边缘化”出国情。就全国而言,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工业经济应该向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经济网:2014年,在许多工业企业限制生产和停产、限制汽车数量的管理措施下,诞生了一个特殊的词“apec Blue”。在你看来,我们应该如何调和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实现"青山绿水"和"亚太经合组织蓝色"?
李:我国工业能耗占全社会的70%,也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源,节能减排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因此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而重化工业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提到传统产业产能落后、产能过剩,其实是一种误解。经过60多年的积累,工业上不乏高科技,先进的生产能力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能耗、高污染”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高负荷、高排放”,这是重化工业的行业特征。但是要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排放不仅要符合国内和国际标准,还要符合自然的标准,这样自然才能净化自己。工业不仅要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还要保持自然财富,从而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创造自然财富。推进工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可以协调发展。
为了控制烟雾,我们应该标本兼治。控制燃煤烟气、汽车尾气和大气粉尘,并在污染严重时采取应急措施是必要和有效的。但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首先改变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的产量和消费量,清洁化石原料,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的比例从现在的10%增加到2020年的15%。其次,运用法律制度规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推进资源价格税改革。随着资源税的增加,资源价格上涨,制造业应该努力吸收上涨的成本,减少对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推动。三是减缓发展速度,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使自然能够自我修复。“亚太经合组织蓝色”可以实现,但必须付出努力和代价。
逐步减少煤炭的用量,还要清洁高效的使用
中国经济网:最近,针对煤炭行业的一系列联合打击已经减弱,煤炭价格开始上涨。神华和其他大型天然气公司已经上调了煤炭价格。煤炭行业的冬天结束了吗?这会是一个黄金时代吗?
李:我们先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耗将转化为4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比重将从目前的67%降低到62%,转化为煤炭的物理量不能超过42亿吨。去年,全国煤炭产量为36.8亿吨,净进口量为3.2亿吨,因此总消费量仅为40亿吨。这意味着未来七年的煤炭消费增量应控制在不超过2亿吨。也就是说,如果煤炭净进口减少到2亿吨,国内煤炭产量每年只会增加1%,煤炭价格不会大幅上涨。煤炭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就是大力发展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中国的煤炭储量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1万亿吨。煤炭作为中国主要能源的格局暂时难以改变。关键是如何高效、干净地使用它。例如,提高煤矿的洗煤能力,充分利用优质煤,提高使用效率;为了开发煤层气,中国拥有32万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储量。它不但没有被充分利用,反而成了瓦斯爆炸的隐患;适度发展煤制气和煤制油应能提高效率,减少能源和水的消耗;开发利用水煤浆,改造燃煤炉结构,提高热效率;燃煤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这些措施在技术上是成熟的,关键是下定决心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着眼长远,主动改造,这是煤炭行业的发展前景。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是关键任务
中国经济网:“工业4.0”的概念在2014年非常流行,这也在中国引起了很多讨论。你如何理解“工业4.0”以及它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李: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新战略,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体现。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它利用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来制造制造业的物理设备单元和传感器、终端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等。都是连接和组合在一起的,因此物理设备具有R&D的“智能”,设计和精确控制;第二个概念是,该系统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制造与服务的互联,实现了智能制造;三是用户全程参与,这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市场信息,也带来了“个性化定制”和“众包设计”等新形式,导致了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变。
中国的国情是,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和领域,也有许多生产能力落后甚至完全依靠手工原始作业的小矿山和小作坊。当我们在规划工业4.0的时候,我们主要是在全力打造工业3.0,甚至还要弥补工业2.0的不足。据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工程院正在研究制定“中国制造2025”。其实质是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嵌入产品制造,提升产品附加值;用信息技术改进工艺,使生产线智能化、数字化;利用大数据和仿真实现全数字化设计,提高R&D设计的效率和质量;然后,智能化将从制造业延伸到能源、交通、物流、商业、基础设施等领域,从而提高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我们的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化。到2045年,中国制造业将进入包括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制造业第一方阵。(中国经济网记者王靖雯)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李毅中:适应"新常态" 工业要加快转型升级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1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