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1字,读完约4分钟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 建国以来,中国在各社会经济生活行业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录用,鼓励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支持和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卓越。

【要闻】中国两院少数民族院士概况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最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在国家培养和自身努力下,获得这一最高科技荣誉具有特别大的意义和影响,中国大力促进民族共同繁荣政策是科技行业的巨大

在北京工作的少数民族院士最多,在辽宁出生的少数民族院士最多

调查显示,1955-2007年选定的少数民族院士申报机构第一分布在中国1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在北京从事的少数民族院士最多,有17人。 其次是天津、江苏、湖北、上海、湖南、新疆、山东、西藏、内蒙古、四川等省市。 少数民族院士申报机构所在的地区大多是中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直辖市、省会和沿海等大城市,主要是分布科学研究院、高等学校和公司等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从事的少数民族院士

【要闻】中国两院少数民族院士概况

1955-2007中国少数民族院士申报机关地区分布状况

(附注:上述院士统计不包括外籍院士)

少数民族院士的出生地区分布在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辽宁省出生的少数民族院士最多,有11人,均为满族。 其次是北京、湖北、湖南、吉林、山东、上海等省市。 从少数民族院士出生的地区来看,从农村到城市,从偏远地区到发达地区的人口迁移规律,使得少数民族院士并非集中出生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出生地的地域分布相对分散。 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和推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加大“西部大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繁荣计划的执行力。

【要闻】中国两院少数民族院士概况

1955-2007中国少数民族院士出生地区分布状况

(附注:上述院士统计不包括外籍院士)

少数民族院士均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博士以上学历者约占总数的38.24%

调查显示,中国少数民族两院士均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历约50%,博士以上学历约38.24%。 1949年以后大学毕业的少数民族院士约占总数的61.76%。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比1949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充分说明国家实施各类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是比较有效的前瞻性战术。

少数民族院士首先集中在生命科学、医药和农业科学等学科行业

据调查,1955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增加了17名少数民族院士,分布最多的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系、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化学部和数学物理系等5个系,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系的少数民族院士最多,为5人。 中国工程院增加了17名少数民族院士,主要分布在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能源和矿业工程学部、新闻和电子工程学部、化学工业、冶金和材料工程学部、机械和运输工程学部等6个学部,其中医药卫生学部和农业学部的少数民族

【要闻】中国两院少数民族院士概况

从少数民族院士研究学科的行业来看,最集中于生命科学、医药、农业和地质学等行业,其第一个原因是:其一,生命科学、医药行业,少数民族历史上形成了独立于汉族医学的医学体系(如藏医、蒙医等) 其二,许多矿物往往埋藏在少数民族集中的边远地区。 这是因为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在地学行业卓越的概率很高。

【要闻】中国两院少数民族院士概况

1955-2007中国少数民族院士院系分布状况

(附注:上述院士统计不包括外籍院士)

《2008中国两院士调查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写,由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辑赵德国、中南大学蔡言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凌峰、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和中国校友网刘明等共同编写。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要闻】中国两院少数民族院士概况

地址:http://www.jycdb.com/jyjy/1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