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33字,读完约6分钟
今年7月以来,俞新河(化名)为员工东奔西走。 从这所美国名校毕业的mba,用“困惑”概括了过去两个多月的求职经验。 有这种经历的回国子女们不少。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底,中国有58万多名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到15万多人,超过了中国1847年到1978年131年间的留学人员合计。 据人事部门透露,近10年留学回国者以每年13%的速度增加,2002年回国的留学生达到1.8万人,2003年越来越多,
无疑会加剧人才市场的竞争。 据报道,去年仅上海就有7000名“回国子女”找不到工作。 “海归”找工作哪里难? “海归”,使用者,专家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海归”
现实必须降低期望值。
俞新河1995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后来进入某国家机关从事外事工作,6年间,在20多个国家留下了足迹。 为了更好的快速发展,2001年他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进入美国排名前20位的乔治敦大学学习mba。 2003年6月回国时,他除了取得了梦想学位外,还欠了几万美元的贷款。 俞新河说:“我以后每月还300美元以上。 相当于3000元以上。 我赚人民币还美元。 这将持续十多年。 ”。 于是开始找工作时,他把目标定为“月薪2万元以上的外资金融或投资领域”。 俞定这个目标有充分的理由:一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是和自己差不多的朋友得到了这个月薪。 三是名校出身,拿高薪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他几乎没有得到这种企业面试的机会。 “当时真的心灰意冷”一个月后,就业还没有着落的俞先生反省说:“现在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自己没有外资企业的经验,有过高的工资要求,使用者当然不能满足。”
他开始降低期望值,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 终于,到了9月,经过层层面试和审查,他加入了北京的一个出版集团,从事战术计划和国际合作,这是他的特长。 俞新河对记者说:“月薪一定低于2万元。 更重要的是我有能发挥才能的舞台”。
回顾曲折的求职历史,他说他经历了从自己犹豫满足到心寒,再次翻旗的过程。 据他说,很多“海归”们这样做,找到工作是时间的问题,如果能对准位置,就很实际了。
找工作
中国快速发展的机会比美国多得多
“回国子女”们就业很难,为什么他们却纷纷选择回国呢?
俞新河说:“只有中国是我们的家,在美国永远是缘分的人,而且中国快速发展的机会比美国多得多。” 俞新河的女朋友黎欣(化名)告诉记者,其实在美国的留学生中,极少有人不想回去。 黎欣在一家国家机关担任副部长职务时,以全额奖学金的成绩去美国留学。 回国后,烦恼于“花很多精力解决人际关系”,因为黎欣觉得中国很多旧体制正在改变,快速发展的机会很多,创业的环境也在好转,没有后悔。 而且,留美经验有助于她深入、正确地比较中美差距,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世界,回国后成为更有用的地方。 关于这个她在说独特的比喻。 “我认为出国和回国是入海。 ”。
他说毕业于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博士的王德全也一定会回来。
出国前王德都是微软企业(远东区)法务部的负责人和信息发言人,2000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进入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我的工作经验和教育背景下在美国当律师并不难,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中国有这么多机会和变化,怎么能在美国成为旁观者? 而且,比以前“回国”的声音被很多人接受,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也想用在美国学到的先进立法理念和知识推进中国的立法改革。 ”。
使用者
企业慎重选择人,不偏向“回国”
外资企业是“海归”们求职的重点,三井房地产(中国)有限企业业务副社长王维岭确定,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不会排斥,不会偏向“海归”,而是比较慎重地选择。 他说,公司选择“回国子女”的价格和风险比较大,其中之一是国内专业人才多,很难找到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而且与“回国子女”相比,他们也有国内体制、公司文化背景、知识的对比性 其二,近年来回国的人中,有些人的基础上还没有本土人才。 他们在国内也不去大学,付钱直接去国外,实务能力也不行。 其三,“回国子女”自我感觉良好,要求高薪,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公司使用者的风险也增加,而且对没有从任何有名学校出来的“回国子女”们,也很难进行评价和判断,因此更不要采用本土人才。
王总表示,很多“回国子女”没有摆脱旧观念,认为出国的话价格会上涨,但在国内看不出来,这可能是“回国子女”们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月薪2万元,我们企业的中方员工中还没有人能得到这个数字。 一万月薪的人也很少。 ”。 王先生认为企业根据工作优势、复印件录用人才,大学生能做的不使用硕士、博士,“回国”也不例外。
专家
“海归”的价格下跌符合市场规律
关于“海归”求职困难、价格下降的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车伟表示:“这是正常的,也是好事,证明了使用者更理智,可以选择的人才在增加。” 他以前说人才不足,回国的人也少,价格高,这刺激了很多人出国留学。 现在回来的人多的话,价格自然会下降。 这符合市场快速发展的规律。 另外,国内也致力于人才培养,国内的人才更多地学习了海外的先进理念和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章菅博士副教授也认为,国内教育与国际接轨,国内人才对“海归”的替代性进一步加强,“海归”的就业难度提高。
那么,面对与心理期待完全不同的使用者市场,犹豫不决的“回国”们该怎么办呢?
“必须准确位置,实际分析自己的特征,调整符合市场诉求的心理期待。 ”。 章菅提出,获得经济好处的动机强度与业绩、积极业绩没有直接关系,在员工中希望迅速发展自己的能力,获得高声誉,重视社会尊重、职业生涯迅速发展,与业绩和积极业绩有显着关系
“2 .必须正确认识文化差异,适当调整自己的行动习惯”在海外,也许不习惯普通的行动进入国内。 有些“回国子女”总是认为自己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方向,但实际上文化变革比较困难,首先你可以融入这样的文化,然后有可能产生影响。
张车伟认为就业难是相对的,如果降低期望值,他们还是有特点的。 他说使用者很重视留学生在海外的经验。 因为这个毕业后,没有必要急于回国。 因为在海外工作多年,如果有丰富的经验,回国找工作不容易。 (本报记者樊未朝实习生李斌)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要闻】从踌躇满志到心灰意冷 “海归”求职为何难
地址:http://www.jycdb.com/jyjy/16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