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30字,读完约7分钟
周子勋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进入“新常态”,央行货币政策也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从2014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已经开始形成:有针对性的RRR减息和基础货币投放工具的创新都表明央行正在积极收回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动权。央行明确了下一阶段的政策取向:在短期内保持固定力量,主要是进行反周期微调;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推进中长期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于2月9日至1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会上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政府更加重视投资质量。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更加稳定和可持续,消费稳步上升,服务业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将继续积极推进结构改革,支持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密切监控房地产市场和影子银行,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这与央行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中发布的政策信号相吻合。下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思路可以概括为:在复杂的宏观环境下,中国经济仍需要在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和防范风险等多重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稳定增长是为了防止经济惯性下滑,这反过来影响就业和金融稳定;调整结构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推进改革是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为稳定增长、通过改革促进转变提供不竭动力;风险防范的目的是防止信贷过度扩张,这将导致杠杆率继续大幅上升,从而产生系统性风险,加剧结构性失衡。
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在2014年以7.4%的增长率结束后,在2015年初继续放缓。尽管RRR央行上周刚刚开始降息,但出人意料的疲弱通胀数据指出,仍需要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增长。然而,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并不是孤立的。放眼全球,当大宗商品繁荣周期结束、油价大幅下跌时,所有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低通胀和通缩压力。就价格水平而言,2015年1月公布数据的主要经济体的cpi大多低于1%。目前,全球经济中的通货紧缩使得各大央行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2015年,央行的主要职责将不再是控制货币,而是刺激通胀。
自2014年以来,央行多次采取有针对性的宽松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信贷市场的双轨制。第一个轨道是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第二个轨道是地下银行和民间借贷的利率,这几乎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双轨制的存在内生地决定了产品市场自由化和要素市场管制之间的双轨制。
面对这一困境,央行如何把握紧缩和适度货币政策的“适度性”,是一门伟大的调控艺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进入“新常态”,央行货币政策也主动适应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已从2014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开始形成:有针对性的RRR减息和基础货币投放工具的创新,都表明央行正在积极收回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动权。央行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反周期调整和结构导向作用。结合支农小额贷款投资方向、资本充足率、风险内控状况、新设机构、区域发展等五个“要素”,合理确定政策参数,及时调整政策参数,更好地体现差异化和针对性,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和季节规律安排贷款节奏,将更多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从2014年的货币运行来看,央行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基础货币投资力度。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央行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消除巨额外汇流入,以防止失控基金的增长。今天的任务正好相反:当巨额资本流入变成适度资本流出时,如何找到注入资本的新方法来填补空缺口。2014年,央行购汇创造的基础货币降至6400亿元,比2013年减少2.1万亿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4年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注入的基础货币为2万亿元,而2013年为1,000亿元。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以及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的其他形式的贷款,如长期贷款(slf)和中期贷款(mlf),以及新的信贷政策支持工具,如再融资和再贴现,以及其他流动性支持工具。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业再融资余额为2154亿元,比年初增加470亿元;小额贷款余额524亿元,比年初增加524亿元;再贴现余额1372亿元,比年初增加235亿元。
更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央行在2014年启动了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评级试点工作。2014年,央行总行在山东、广东开展相关试点,将央行内部评级的金融机构优质信贷资产纳入央行合格抵押品范围,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目前,试点地区已初步建立了央行基本制度、操作流程和内部评级数据库,开展了信贷资产质押再融资业务,形成了可复制、可扩展的经验。2015年,央行将逐步推进分行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评级试点。随着试点规模的扩大及其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推广,不能排除央行将更多信贷资产纳入合格抵押品框架的可能性。
显然,央行调控流动性的操作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当经济增长率下降时,经济中存在通缩压力,m2增速放缓,过去依靠增量的粗放型发展不再可持续。从央行政策工具创新的诸多举措来看,盘活存量、挖掘更多存量资源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的重要方向。这取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和日益活跃的金融创新。专家指出,在资本净流出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下,基础货币将更加依赖央行,随着人民币趋于均衡,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进一步增强,央行将更加主动地创造一个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不是流动性问题,而是由信贷风险暴露和监管机构推动银行间去杠杆化所导致的信贷问题。这并不是说银行没有钱,而是因为对信贷风险的担忧,银行系统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减弱了,这表现在向一些困难行业放贷,监管机构加强了对影子银行风险的治理。过去,影子银行作为银行体系之外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在逃避监管和变相提供信贷支持方面发挥了作用。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因此,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药物来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这并不是说,如果RRR彻底贬值,并重新推出强有力的刺激政策,中国经济将能够恢复实力。中国领导层显然对这一点有着清晰的理解。央行明确了下一阶段的政策取向:在短期内保持固定力量,主要是进行反周期微调;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推进中长期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作者是资深金融评论员)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从央行报告看今年货币政策走向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1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