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005字,读完约18分钟

首届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于2016年9月9日至10日在郑州举行。上图为北京工商大学证券与期货研究所所长胡

新浪财经9月9日报道称,首届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于2016年9月9日至10日在郑州举行,主题是“把握新常态,创造新格局”。这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首次以期货市场为主题的国际盛会。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然而,在大宗商品贸易中,中国并没有获得定价话语权,“买高卖低”的困境长期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原因是中国在全球商品定价模式中被边缘化;在商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中国无法改变原有的定价规则。然而,在商品低迷时期,特别是在全球化的退潮和贸易格局的变化中,作为商品需求面增长最大的国家,中国有很好的机会推进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寻求商品的定价权。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可以说是刻不容缓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之路步履蹒跚,全球化浪潮悄然来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崛起,新的贸易格局正在酝酿之中。随着新旧经济秩序的调整和商品的低迷,是中国建立区域定价中心、占领国际贸易战略制高点的最佳时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推进期货市场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尽管全球化的退潮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建立区域定价中心打开了一扇难得的机会之窗,但随着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复苏,这一扇窗将会关闭。因此,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可谓刻不容缓。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全球化的退潮为中国建立区域定价中心打开了一个时间窗口

目前,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糟。一方面,全球商品贸易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时期;另一方面,反全球化的主张和行动日益激烈。全球化退潮的深层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以及原有的全球分工体系和贸易格局的重大调整,这是中国“走出去”主导区域贸易规则、建立区域定价中心的大好时机。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首先,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预计中国将主导区域贸易规则并建立区域定价中心。在全球化的低潮中,全球自由贸易协定开始让位于区域贸易协定,世贸组织逐渐衰落。以美国为首的tpp和ttip以及以中国为首的“一带一路”正在逐步崛起,一个新的经贸秩序正在酝酿之中。在经济秩序由旧向新转变的时候,是中国站出来,参与制定新的经贸规则,寻求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最佳时机。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第二,全球化的退潮为人民币参与商品定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美元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虽然金融危机已经波及欧洲和新兴经济体,但它证明美国经济仍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经济体之一,美元霸权难以撼动。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衰退和区域经济组织的兴起,人民币有可能走出国门,走向区域货币。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货币后,人民币成为区域贸易结算和定价货币的基础和条件逐渐成熟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毫无疑问,全球化的退潮是全球经济秩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建立区域定价中心、寻求大宗商品定价权的一次历史性战略机遇。

低价为中国参与大宗商品定价权提供了战略机遇

受供求形势和美元走势的影响,商品价格在未来3-5年将保持低位。美国经济的复苏远远不足以弥补由欧洲、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共同疲软造成的大宗商品需求疲软。为了保证市场份额,主要商品出口国没有进行产能调整,商品明显供过于求。此外,美国经济支持美元持续走强,大宗商品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低迷。然而,商品的疲软格局导致主要资源型国家遭受重大损失,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和其他资源型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作为全球商品的最大增量,中国在商品贸易格局中的谈判能力有所提高,这为中国提高商品定价能力提供了战略机遇。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战略为期货市场海外布局创造了条件

最近,中央政府决定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省建立七个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继第一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第二批粤、闽、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后,中央政府批准的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有机结合,全面开放进一步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该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中国实现“一箭三雕”的目标,并通过向国外产业转移、控制沿线资源、引导区域贸易规则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来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在这种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为期货市场的海外发行创造了极好的文章。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资源丰富,但交易所分布不均。这里有丰富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炭、天然橡胶等。沿着“一带一路”,但其期货市场发展相对缓慢。“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的交易所都不成熟,有些国家甚至没有期货交易所,这为中国期货交易所的海外发行提供了便利。

第二,期货市场国际化是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中国将有大量实体走出国门,投资沿线国家的绿地。“走出去”后,这些企业将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仅面临目的地经营环境的风险,还面临各种市场波动风险,这必然要求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期货市场走出去为其服务。

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意义重大

在全球化正在消退、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这是中国推进国际化的最佳时机。一方面,国际期货市场有助于增强中国的金融“软实力”,帮助实体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它有助于中国通过期货市场参与全球资源和财富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国际期货市场将有助于中国寻求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有助于中国的经济战略转型,有效地将“中国因素”转化为“中国力量”。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期货市场国际化是提升中国金融“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在过去38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然而,随着增长率、改革和全球化的突破,中国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环境红利、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已分阶段见顶,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逐渐走向次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新常态”的背景下,L型经济的趋势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而在L型经济的增长中,中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的问题: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流动性陷阱”,m1与m2之间的剪刀差会逐渐扩大,货币“从现实向虚拟偏离”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在这种刺激实体经济的困境中,我们应该把发展重点转移到金融市场上来,努力利用市场的充裕流动性来发展金融“软实力”,通过金融“软实力”来增强中国实体经济的“硬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促进了中国经济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而推动中国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大国崛起、强国梦”。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有助于增强我国金融的“软实力”,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的“硬实力”。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一方面有助于期货市场的交易规则和制度设计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某些品种的价格代表性和相应品种的定价能力,这是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期货市场国际化是参与全球资源和财富配置的重要方式

随着大宗商品期货定价的逐步采用,国际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的重要方式之一。

首先,期货价格是配置国际资源的重要参考标准(港股01051)。购买上游资源型产品的股权和采矿权是直接控制资源的重要手段,而股权和采矿权的价格往往是指定价中心的期货价格。

第二,国际期货市场是实现资源和财富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不是消除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而是转移风险。根据投资者的类型,套期保值者将风险转移给投机者;根据投资者的国家,他们可以分为国内投资者和海外投资者。如果国内投资者的风险管理良好,风险就会转移到海外投资者身上。

期货市场国际化是大宗商品话语权竞争的重要手段

在现有的国际规则下,中国的综合实力永远无法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商品贸易国相提并论。一方面,中国是多种大宗商品的最大进口国和最大消费国,人民币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特别提款权占第三位;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增量最大的部分,长期以来在现有的国际商品定价体系中面临着“买了就涨,卖了就跌”的尴尬局面。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作为公认的“世界工厂”,中国长期以来以高价进口原材料,低人工成本再利用,以低价出口成品,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逐渐形成“AG低”的格局。由于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长期得不到保障,中国迫切需要在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确立话语权,推进期货市场国际化是逐步确立市场话语权的重要战略手段。

目前,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逐步成熟,一些期货品种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例如,铜、豆粕、豆油和橡胶等期货品种正逐步走出“影子价格”周期,与相应品种在海外交易市场的双向引导作用逐渐增强。此外,中国期货交易所推出的铁矿石、pta期货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易品种正逐步显示出其国际定价能力,但中国期货市场的内向性直接制约了这些品种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但是,只有推动期货市场国际化,将这些品种国际化,才能有效提升相关品种的全球辐射力,进而提高中国大宗商品的话语权。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占领商品贸易战略制高点

中国应抓住当前全球经济低迷、贸易秩序深刻变化、商品持续低迷的历史机遇,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国际化,打造区域定价中心,占领商品贸易战略制高点。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实质是制定贸易标准,特别是在大宗商品领域,即采用什么样的定价机制和参考什么样的标准。由于期货价格的公开性、公平性和权威性,期货定价机制逐渐成为大宗商品的主流定价模式,以lme为有色金属的主要参考,cbot为谷物,CBOT和马来西亚为棕榈油的主要参考。因此,中国应积极推进期货市场国际化,逐步提升相关品种的国际定价能力,占领大宗商品贸易的战略制高点。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着眼于全球和地区期货定价中心。我们发现,要想建立一个商品定价中心,首要的前提是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交易所、品种和投资者的国际化。

推进交流体制改革,搭建国际综合服务平台

交易所是整个期货市场的核心,是市场创新的前沿。然而,长期以来,监管当局一直把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放在工作的首位,监管港口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交易所同时扮演着监管者和服务器的双重角色。现行的制度和机制严重制约了期货交易所的创新力(爱吉、净值、信息)、能力和活力。期货交易所面临着海外迫使国内市场、场外市场、现货市场、金融市场、期货公司和投资者迫使交易所的严峻形势。因此,在期货市场双向开放的背景下,推进交易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品种审批权限的下放和交易制度的改革创新。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一是品种审批权由国务院下放,逐步向证监会审批备案过渡。目前,重要期货品种的推出仍需报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证监会批准。复杂的审批程序和监管理念的错位,极大地拖累了交易所品种创新的效率。比如股指期货的研究开展了8年,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成立了3年,原油期货还没有登陆。

现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新的交易品种在期货交易所上市,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实际上必须经国务院批准。这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与简化行政、分散权力的趋势不符。因此,品种审批权应由国务院下放,由证监会审批,使交易所成为品种创新的真正主体,激发交易所的创新动力。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的基础,而场内期货是场外衍生品的基础。只有市场期货市场拥有丰富的产品工具,整个衍生品市场才能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具备与海外期货市场竞争的能力。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二是优化交易传递系统,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借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成功经验,一个成功的交易所不仅在于期货品种的选择,还在于其现货市场服务能力,如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物流服务。然而,受管理体制的限制,为了控制市场风险,我国期货交易所严格限制交割,导致近几个月期货合约处于闲置状态,从而限制了期货市场的实际经济服务能力。因此,期货交易所应放下姿态,主动对接现货市场,优化系统设计,提升现货市场的配送、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能力,实现期货与现货、网上与网下、场内与场外、境内外的对接,做大做强国际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外部竞争实力,牢牢把握产品的定价权。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第三,改革期货交易所势在必行。期货交易所是期货市场的组织者,在期货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目前,除CICC外,中国现有的期货交易所都是会员交易所。然而,公司型和会员型交易所都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对交易所进行集中统一的监管,政府干预力度大,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与国际上流行的会员型和公司型交易所有很大不同。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作为后发展的期货交易所,中国期货交易所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直接借鉴国外期货交易所的先进经验,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国期货市场的试错成本。同时,后发优势也为发挥中国期货市场的制度优势提供了基础。总之,必须改革期货交易所的管理体制,明确期货交易所的市场主导地位,使市场的核心部分成为真正的交易所,尽快启动交易所公司制改革,尽快完成上市,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商业公共交易所。否则,一旦市场完全开放,当前的期货交易系统将面临许多挑战。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稳步推进品种国际化,夯实期货市场国际化基础

为了促进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在我国建立区域定价中心,期货品种的国际化是整个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核心。然而,目前我国期货品种上市时间不同,成熟度也不同。因此,国际化品种的选择和国际化的方式应适应期货品种的特点,而不应墨守成规。

首先,有中国特色的成熟品种率先“走出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一些期货品种的国际定价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成熟的中国特殊颜色品种逐渐成为大宗商品交易的定价基准,如黑色期货品种和pta期货,尤其是pta期货逐渐成为东南亚pta交易的定价中心,打破了日本和韩国在东南亚的定价垄断地位。此外,铜、豆粕、棉花等期货品种正逐步走出“影子市场”的阴影,它们与全球定价中心品种的相互指导作用逐渐增强。这样成熟的品种也可以尝试探索国际化。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第二,原油、外汇等国际战略品种得到加速发展。对于原油、外汇等国际战略品种,我们应该加快登陆。原油有“商品之王”的美誉,是商品的重中之重。其价格的波动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商品,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原油价格体系的边缘地带。随着石油贸易格局的突变,中国的原油议价能力迅速提高。这是中国参与原油定价的最佳时机,原油期货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和载体。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汇率的自由化、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深入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下滑,汇率波动的风险不断上升,对外汇期货的需求越来越高。事实上,世界上已经有八个国家或地区上市了人民币外汇期货,离岸人民币汇率对在岸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如果中国未能推出外汇期货,人民币定价权下降的风险将会增加。因此,推出外汇期货迫在眉睫。总之,具有国际战略意义的原油和外汇,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速落地,增强中国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提高中国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第三,期货产品的系列化需要进一步加快。由于单一期货品种无法满足机构投资者和现货企业多元化、个性化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的需求,单一期货品种的国际化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相对有限。因此,期货品种的国际化需要在产品系列化方面下大力气。除了重点加快引进相应品种的期权合约外,还要完善产业链的品种体系。此外,相应的商品指数产品、迷你合约、掉期合约、基础合约等。可以根据市场投资者的偏好推出,从而实现场内期货和场外市场的有机对接。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第四,有针对性地引进区域品种。在期货市场国际化的过程中,期货交易所也可以根据国际投资者的特点推出相应的区域品种,以增强期货交易所的影响力。例如,期货交易所可以推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品种。此外,就期货品种的国际化而言,一方面,期货交易所可以通过传统方式引入国际投资者;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探索产品与海外市场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海外市场资源,降低品种国际化的运营成本。

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投资者的国际化是渐进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配合

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期货投资者的国际化,但期货投资者的国际化仍然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机构少、散户多”,期货人才相对稀缺;二是期货市场的规模和深度不足,市场承载能力不足,使得大型机构投资者难以参与。因此,期货投资者的国际化需要循序渐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应该相互呼应,相互促进。

首先,投资者利用期货公司“走向全球”。有条件的期货公司应先“走出去”,通过收购、新设等方式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学习多元化经营模式,获取海外资源,吸纳高端人才。同时,国内投资者利用期货公司的渠道“走出去”,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培育正确先进的投资理念和交易模式。

第二,重点引进国际机构投资者。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国内期货交易,丰富了国内投资者结构,有效改变了我国期货市场“机构少、散户领先”的局面,增强了期货市场的承载能力和深度,从而增强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扩大了期货市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三是大力培养复合型期货专业人才队伍。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投资者应重视期货投资者的培训,打造“既懂现货又懂期货”、“既懂场内又懂场外”、“既懂商品又懂金融”、“既懂境内外”、“既懂风险管理又懂财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期货市场的全面开放奠定良好基础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胡俞越:期货市场国际化时不我待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9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