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51字,读完约9分钟
在北京大学举办的“2016中国青年政治家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余克平站在前排中央,周围有几十名青年男女。
所有的年轻人都穿着西装或其他正式的礼服,而余克平的礼服是“老干部”风格的灰色夹克和白色衬衫,站在中间,显示出为人师表的气质。
那天是2016年4月23日。显然,余克平仍在从一个官员转变为教授和院长的过程中。从2006年《民主是件好事》一文引起巨大反响,在国内外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勇气”,到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近十年,再到目前的“院长+教授”地位,余克平的身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直到2016年6月26日,当余克平在深圳创新与发展学院发表题为“政府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演讲时,出现在《泰晤士报》记者面前的他才放松了许多。在回应《时代周刊》记者“辞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后,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时,他坦言:“我自己的情况很简单,就是我喜欢学习,国家迫切需要做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因此,我是一名归国学者,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这是我的‘中国梦’。”
“现在我是教授了。我过去常拿它开玩笑。我曾经是更多的“导师”。我们过去经常给官员讲课。现在我要回大学给学生讲课。”余克平在6月26日的一次讲话中说。
他能够嘲笑他现在和以前的角色;在回答《时代周刊》记者的问题时,你也可以很容易地隐藏他为中国政治语境创造的许多概念和句子的语义。作为学者,余克平的许多研究和观点都致力于寻求中国不同阶层之间的共识,如近年来他大力倡导的“善治”概念。那么,他如何看待经济“新常态”对中国善治的影响?
余克平对《时代周刊》记者说,“我还是乐观的”,“经济上没有大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慢慢解决,不会形成全面的危机。”
作为著名的政治学学者,余克平继续回应着最近几乎全社会对“危机”的关注。“我认为现在不存在执政危机。”他认为,正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深刻积累,使我们能够在一些困难中坚持,并在世界上拥有如此强大的地位。
“我们应该感谢邓小平和那些早期的改革者为我们积累了如此良好的基础。我相信,我们的中华民族和我们的党有足够的智慧来处理目前遇到的这些困难。”余克平说,“但也存在一些地方治理危机。如果这些治理危机得不到解决,它们可能会形成执政危机。社会诚信、公平正义、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得不到解决,人民(603883,buy)将变得越来越不满意,然后它将演变成一场统治危机。”
从“讲师”教授归来
从因为住房分配问题离开北京大学,到辞去行政职务回到北京大学,俞可平走了27年。
于克平是建国后第一批政治学博士生,师从当代中国政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赵宝熙。他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农民家庭,17岁就成为了生产队的干部,“一个成熟的年轻而强大的农村劳动力”。余克平先后从绍兴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厦门大学哲学系毕业,两次申请北京大学,最终被录取。
毕业后,北京大学没能解决余克平的住房问题,中央编译局感谢余克平的一位教授答应给他一个单间,于是余克平进入了中央编译局。
2001年,42岁的余克平成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几年后,他的研究被列入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思想家翻译系列”项目。该研究所董事会主席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用英语在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中广泛传播最好的中国思想著作。“中国已经有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
2006年,余克平最著名的文章《民主是件好事》发表。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北京日报》上,它的原标题是《关于民主是一件好事的辩证法》。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余克平也被誉为“文学的胆魄”和“最耀眼的政治明星”。
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14年的经历,使余克平在过去几年里更被视为一名官员,但他本人从未远离学术界。
此前,中央编译局官方网站显示,余克平的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学、中国政治学、政府创新、公民社会、全球化、治理和善治。除编译局副局长外,他还担任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他还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全国人大和其他著名大学的教授或研究员。
“至少有三四年了。我一直希望辞去行政职务,回到大学做一名纯粹的教授。”2015年,余克平辞去行政职务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表了这样的声明。
“余院长”半年了
2015年10月30日,作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在一次新的演讲中说:“当我离开北京大学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政治学者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为了促进中国政治的进步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27年后,我回到了母校,我的责任感从未减弱。”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俞可平的哥哥徐向林对《时代周刊》记者俞可平表示感谢,他的归来对北京大学、学校和他自己都是一件好事。
像大多数新领导一样,你应该在下车前做研究。徐向林回忆说,余克平就任院长不久,就召开了一整天的座谈会。于自己从早到晚都在做笔记,然后对存在的问题做了很多的安排。"现在所有的工作都在进行中。"徐向林说。
在余克平正式回到北京大学担任校长之前,他大概有过很多想法和想法。
俞可平在新院长的交接仪式上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下一步应该是拥有一批领导政治学研究的、走在学术前沿的权威学者,以及一批在党和国家重大政治问题上具有影响力的公共政策专家。”
2016年初,在余克平的推动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新老班子完成了交接,新老教师岗位被替换。
据北京大学官方网站消息,2016年1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召开了行政领导任免大会。会上,俞可平强调了新班子的五个关键点:建立规章制度、转变氛围、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人才队伍、扩大对外合作。
回到北京大学后,余克平开始招募人才,虽然还不够顺利。“回到北京大学后,我成立了一个新机构,‘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的这个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人员,待遇相当高,但不幸的是,如果你在研究实际问题,我不会。我要学的是政治哲学、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和中国政治学,这完全是纯知识。”余克平说道。
这与他辞职前的想法一致。
余克平在讲话中说,从中央编译局到北京大学,他说服领导们让他回去的第一个原因是中央政府现在强调智库建设,他自己负责中央编译局的智库。智库英语是一个“智库”,需要先思考。不加思索,这个对策是短视的,“所以我想回北京大学做思想研究”。
“我们都知道,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过去是混乱的。余克平来了以后,气氛好转了。”该学院的一名教授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徐向林告诉《时代周刊》记者,余克平希望整合所有研究力量,共同推进研究,这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两种责任
通过学术促进国家进步可能是余克平最大的愿望。
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文中写道:强调“国家治理”而不是“国家统治”,强调“社会治理”而不是“社会管理”不是简单的换词,而是观念的转变。
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制度也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归根结底,治理是实现某些社会和政治目标的手段。与国家的统治制度相比,治理制度体现了更多的工具理性。
俞可平在讲话中对中国目前的行政体制作出了观察和判断:“我们的行政成本相当高。虽然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公务员人数只有七百多万,但我们的公务员其实并不包括合约制和公营机构,两者的总和是一个天文数字。我所说的行政成本,不单止是人手成本,在这样一个大国,在这样一个过渡期,公务员越来越多,这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整个管理成本太高。”
在去年的一次媒体采访中,余克平比较了他的两个角色所带来的两种责任:“一个是政治进步的责任,另一个是学术研究的责任。”我在中央编译局,因为它是一个中央机关,所以我可能要努力推动真正的政治进步。在中央编译局,我参加了许多重大的中央决策调查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项目。”
“我创办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已经15年了,我为推动中国政府创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做出了很多努力。此外,我还推出了中国社会创新奖,以促进中国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创新,并鼓励它们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他补充道。
余克平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民主是件好事》已经快十年了。2006年12月28日,这篇文章发表了,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近年来,余克平对治理现代化、善治和地方政府创新的研究影响很大。
在过去的十年中,余克平曾两次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中央政府强调干部可以上上下下。我当副局长已经14年了。当我是副局长的时候,我很年轻。我学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我知道一个干部的任期不应该超过8年。”余克平在谈及辞职原因时发表了这样的声明。
"我有强烈的责任感来促进学术进步."余克平在各种场合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现在他可以集中精力去做了。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从“教官”到教授 俞可平的两种责任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9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