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05字,读完约11分钟
李继奎教授是研究孙中山的学者,他参与编纂的三卷本《孙中山年谱》于1990年出版,被认为是世界上研究孙中山最好的资料书。
李教授在谈到他与孙中山研究的关系时说,1962年他大学毕业时,东北局准备成立一个文史研究所,并在北方招收一批古文基础好的大学毕业生到文史研究所学习四书五经。这是中国最后一批系统阅读四书五经的学生。他很幸运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幸的是,我停止学习三年了。之后,他去了吉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并参与撰写了两本书:《俄罗斯与中国东北》和《义和团史》。1979年,中山学院在中山大学成立,他被调到广州。陈希琦先生请他参与编纂《辛亥革命论文集》,后又参与编辑《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六卷和《龙年谱》,孙中山成为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李继奎看来,孙中山生于时代,孙中山毫不犹豫地以天下为己任。然而,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他无法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连他自己也承认革命没有成功,同志们还得努力工作。但重要的是,孙中山的许多政治思想、建设理想和统一俄罗斯的外交政策都有深远的影响。
蒋介石写了“孙达总统广州的不幸”
《时代周刊》:在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之前,他在国内外面临的形势是什么?如何评价苏俄对黄埔军校建立的影响。
李继奎:从1895年策划发动广州崇阳起义到1923年,孙中山经历了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在此期间,他领导了反清、反元、护法和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战争,不断从事武装斗争。不用说,孙中山先后加入了共产党、新军、南北火星人,甚至与日本浪人和日本士兵合作,但他的胜利记录却少之又少。失败的原因很简单。他从来没有掌握过一支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的军队。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的广东军叛变,迫使孙中山离开广州,但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在云南、桂军和一些广东军队的帮助下返回广州。孙中山不能完全指挥广州的客军,而广东军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挥。沈、逆时代而动,不时与陈炯明一起看广州。杨希闵和刘振环为了控制税收,在广州闹得不可开交。
根据这种情况,对孙中山来说,革命前途是无望的。为了生存和发展,自1922年以来,孙中山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进行统一俄罗斯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国民党的改组,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工程就是黄埔军校的建立。
孙中山创办的俄罗斯军事学院,从萌芽到实现大约用了两年时间。它与统一俄罗斯外交的形成同步,是统一俄罗斯外交的具体成果之一。
孙中山曾向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西方大国寻求帮助,尤其是对日本。然而,没有一个西方大国认真考虑准备与孙结盟。与西方列强相反,苏俄在与陈炯明、吴接触后,最终选择孙中山作为其在华合作伙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孙中山开展统一俄罗斯外交的重要契机。马林、岳飞、鲍罗廷是孙与俄罗斯合作的关键人物。前者主要是牵线搭桥,而后者是具体的实现。马林在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后去桂林会见了孙中山。当时没有官方记录。然而,在上海与孙中山第二次会晤后,马林在《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中多次提到,孙中山在桂林会晤后曾多次发表“强调俄国军队为模范”的声明。
黄埔军校建立的一些重要环节与孙中山的统一俄罗斯外交密不可分。没有苏俄在人力、财力和机械方面的支持,没有系统训练的示范,黄埔军校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时代周刊》:如何从蒋介石和孙中山的关系中理解蒋介石的崛起?
李继奎:蒋介石与陈齐眉关系很深。经陈介绍,蒋介石于1908年在东京加入了同盟会。蒋介石与孙中山的第一次会面,可能是由陈介绍的。陈死后,蒋介石毫无选择地投奔孙中山的阵营,竭力显示他的军事才能。由于蒋有相当丰富的军事经验,在第一次保法战争开始后,他于1918年春去了广东,并去了闽粤赣边军陈炯明总司令部。他先后担任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第二支队司令和许崇智第二集团军前敌军司令。蒋因为和陈的将军们意见不合,一次又一次地离开了队伍。尽管如此,孙中山仍然信任他,要求他像对待陈那样对待陈炯明。
1922年6月16日清晨,叶菊等人从陈炯明发动兵变,围攻孙中山的官邸和观音山总统府。6月18日,孙中山从永丰船上发电报给蒋介石:“事急,望速来。”与此同时,姜接到了汪精卫和林明明从上海打来的电话。“我对广东的变化感到震惊,但我仍然很高兴总理是无辜的。”事情虽然紧急,但直到25日江才把妻子从上海接来;29日抵达广州,登上永丰船。孙中山于八月九日离开广州。随后,江夫妇回到了溪口。9月13日,蒋介石写了《孙达总统的悲剧》,孙中山无疑对这类宣传材料感兴趣。同年10月10日,他为这本书作序,对蒋介石大加赞赏。蒋介石是永丰船上唯一与孙同生共死的人,但在《不幸》中没有提到,在《序言》中也没有提到(只提到“水兵”)。由于孤独,蒋介石的地位并没有提高。
事实上,蒋介石可以说是“六一六”变革的唯一受益者。首先,经过这次事变,粤军一、二方面军由原来的袍子变为敌人,军成为孙军的主力,蒋是粤军的参谋总长,实际上担负着指挥调度的责任,其地位越来越明显。其次,在这一事件之后,孙中山决定与俄罗斯联合起来,以容纳共产党。在他开始的时候,孙就想到了利用姜来帮他把事情办好。此外,如果没有新思想的灌输,北伐、东伐和处理滇、桂军都很难下大力气,必须从零开始进行后期拍摄。因此,就有了一个继波之后的学堂和学堂军的实践,为蒋介石的纵横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蒋介石被孙中山重用,赋予了权力和责任,终于使他坐了起来。因此,可以说,“六·一六”的变化不仅对孙与江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它对历史轨迹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孙中山的思想是一个吸收中外思想和理论的复杂系统
时代周刊: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退位后,孙中山辞去临时总统一职,让位给袁世凯。他辞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举动对后来历史的影响?
李继奎:清朝皇帝退位后,南京临时政府不再有合理的地位。袁世凯政府取代了临时政府,这与孙中山个人退位无关。在清政府垮台之前,当时的社会舆论,包括国外舆论、国内舆论和革命党内舆论,都认为“只有袁一人”。
为什么是“袁独处”?由于孙中山长期流亡海外,孙中山对各种政治力量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全世界的部长都不看好他。最初的立宪派领袖并没有真正与他合作。在革命党方面,南京选举了临时总统,但湖南的谭人凤不会投票给他。章太炎唱“革命军兴,革命党销”,直言道:“孙中山不知道民族感情是假的。”
相反,中国前宪政领袖、袁的前老师张謇,不久前与袁在章德相遇。后来成为袁参谋长的交通部部长梁实义正与袁和梁(梁启超)一起工作。袁世凯的长期竞争对手盛宣怀通过侄子盛国华输给了袁世凯。被释放的汪精卫和袁子科成了兄弟,成了敦促孙下台的重要说客。列举这些无非是为了表明袁拥有一批重量级的“粉丝”。袁世凯曾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外交大臣,并主持过多次新政。他有地方和中央的工作经验。他在北洋练过六镇。他熟悉外交,外国人认出了他(只有日本人不高兴)。此外,对于清廷要罢黜他,他也很担心。现在他又掌权了,看到清朝的命运已经耗尽,他当然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摇这棵大树。尽管他的个人素质不好,但他的总统职位是由国会选举产生的,而且是合法的(尽管选举手段是卑鄙的)。
袁世凯成了大总统,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后他成了皇帝。这些变化不是孙中山退位的必然结果,而是袁世凯违反临时条约而另立一套的结果。即使一个人变了,这种情况也可能在同样的条件下发生。在民国初年,这种重复仍然存在。
《时代周刊》:孙中山总结了自己的思想来源:“有那些追随我们国家固有思想的人,有那些有规章制度去关心欧洲的事迹的人,有那些取得了我所看到的成就的人。”孙中山是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思想融合在一起的?
李继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正如他自己所说,包含了国内外的各种思想和理论。例如,他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承认生命的原始单位是“活的元素”,即细胞,并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他深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同时,他也信仰基督教。
孙中山先生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接受了全新的教育。据他自己说,他12岁就完成了学业,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毫无疑问,他早年接受过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训练。
1894年,孙中山在《李尚洪章》中写道:“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吃胡还不够养人民,养人民还不够。”第二年制定的《香港钟惺协会章程》也说:“要使全国人民都能理解它,把智慧和愚昧团结在一起,把远近团结在一起,共同克服巨大的困难。”中国处于危险之中,但没有办法拯救它。所谓‘人民是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在基础牢固的情况下才能享有和平’也是如此。”可以看出,他早年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从事革命活动,特别是在国联成立后,孙中山身边有许多学者,这种环境也有利于他深化国学修养。然而,在1917年保法运动之前,孙中山从事的是反清反元的活动,他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军事活动,游遍海内外,缺乏讨论和表达传统文化的机会。他对传统文化的评论主要体现在偶尔的宣传上,很难说有什么系统性和深度,这也是环境造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孙中山主张恢复旧道德,不是否定新文化(300336,收买)或否定新文化运动,也不是站在新旧冲突的旧派一边,而是试图用传统道德来更新儒学,补充三民主义精神文明的不足,或希望使传统文化三民主义适应20世纪中国的发展。
孙中山倡导的民主与科学、主权为民、政治为全民、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的主要内容,无疑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所缺乏的“治西”的言行。此外,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实际上源于孔孟儒家的民本主义,这也是正确的。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国家只有在基础牢固的情况下才能享有和平”,以及人民重民轻君的主体意识。这些思想虽然诞生于宗法农业社会,但都是合理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与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有联系。孙中山在区分“权”与“能”之后,吸收了中国官吏考核监督制度的优良传统。
晚年,孙中山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国民党的十八次讲话为基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他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标准,在继续吸收和整合西方政治理论的同时,还“复制”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孔孟儒学的宝贵部分,并主张恢复国家的一切精华、其固有的道德和智慧,使之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从而恢复国家的固有地位。这些构成了孙中山晚年思想中儒家化倾向的特征。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孙中山从未掌握过一支以自己政治理念武装起来的军队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10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