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705字,读完约17分钟
6月17日,华润阻止了万科重组的进行,此前从未出现在此事件中的张丽萍成为影响整个战局的关键人物。
万科共有11名董事,张丽萍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作为黑石集团大中华区的董事长,他提醒自己,黑石和万科是利益相关者。作为黑石集团的高级成员,我不适合参加董事会的投票。理由是投票选择了靠边站。
最终投票结果是:7票赞成,3票反对。如何识别张立平是站在哪一边成为输赢的关键。如果把他算进董事会的分母,7比11,万科的重组案就不会通过。如果没有,结果是相反的。最后,万科说,不算;但是华润说,没有
一个你可能从未听说过的人已经成为决定这场经典的中国商业战争的关键人物。这个张丽萍是谁?
2007年,张丽萍几乎从未接受过媒体的独家采访,也从未向外界展示过自己的生活,但却受邀接受了中国商人长达五个小时的独家采访。今天,我们将带你去了解他。
从事金融就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前进
“嗯,我以前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但我现在可以说了,因为他已经退休了。”
张丽萍是第一个走进华尔街并从华尔街回家的中国人。他创建了华尔街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处,发行了中国第一只全球国债,承销了中国第一只全球发行的股票,并率先推动了国有企业的上市和重组...但他原本是一名官员。
张丽萍,1958年生于上海,中学开始学习英语。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的外贸部(现商务部),然后被外贸部分配到美国的一家投资公司中国联合贸易投资公司工作。
抵达美国后,张立平深深感受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个人知识的匮乏。所以,我白天忙着工作,晚上忙着学习。我去了纽约的圣约翰大学学习国际事务和国际法,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因为一个朋友而改变了我的生活。
当时在华尔街取得巨大成就的朋友非常欣赏张丽萍的才华。张丽萍想去美国学习,但是他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也是这位朋友慷慨解囊,帮助他完成硕士学位。
“嗯,我以前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但我现在可以说了,因为他已经退休了。”张立平在接受中国商人的独家采访时感激地回忆道。
由于这位朋友的建议,张丽萍辞职并搬到了华尔街。“他告诉我,黎平,如果你真的想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你还是应该从事金融,去华尔街的大公司发展。从事金融相当于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张立平回忆道。
经过一番努力,张立平申请了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资银行之一美林。着眼于中国市场的美林公司接受了他,因为其良好的中西融合背景。
迟早有一天我会坐在你的办公室
看着高耸入云的世贸中心大楼,他一次又一次暗暗发誓,“我迟早会坐在那个办公室里。”
张立平一进入美林,就被其实力深深震撼。当时,美林不仅在曼哈顿最具象征意义的世界贸易中心工作,还垄断了其中一栋建筑——北楼。
在这座光芒四射的大楼里,张丽萍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他一找到新工作,就暴跳如雷。由于美国的硕士学位与金融没有什么关系,张丽萍在上班后不久就去了纽约大学攻读mba课程。这让他的生活每天都像一场战争。
“每天,至少要加班到凌晨,而且经常加到凌晨4、5点,回家洗个澡,小睡一会儿,8点钟再去上班。”他回忆道。
努力工作不是问题。让他头疼的不是顺利的工作。大型美林公司只给了他一个小车站。起初,他的主要工作是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制作财务模型报告。他仍然记得当时的痛苦和收获。
“比如学习非常扎实的知识,阅读报告时分析他的言论很重要。我在这里了解到,重要的事情都在备注中。这些话很小。年报和季报转到凌晨一点,我觉得很困。乍一看才1点钟。现在还早,然后翻过来再看。我总是想学得更多。”
看完报告后,张立平不得不支付其他费用。
他的报告必须由该部门的一位副总裁审查。很多次,他熬了一夜才交上来,这是一个无法忍受的打击。“要小心,有礼貌地请他读报告,但他往往第一眼就说不。很多次,我会把它撕下来,当着你的面把它撕下来。”
“你有什么心情,心里都想哭。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甚至连让人们仔细观察的机会都无法获得。”张丽萍当时说,他心里真的发过誓,早晚有一天我会坐在你的办公室里。
“说实话,我真的这么认为,如果我坐在你的办公室,我会很棒。我甚至认为有一天,我会撕毁你的报告。”他微笑着对中国商人说。
太累了,太累了,张丽萍去华尔街附近的河边散步。在昏暗的灯光下走在河上,迎着风,看着五彩缤纷的纽约,我一次又一次地想,如果我将来能坐在那个办公室里,一年挣10万美元,那该有多好。
对于张丽萍来说,这个理想早就是一个“史前”的故事。但在那个时候,他越来越力不从心。因为更大的挑战即将到来,他几乎对金融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张立平进入美林后的第二年10月,美国股市遭遇大崩盘,华尔街遭受重创,各大金融机构纷纷裁员。张丽萍也在恐惧中看到了华尔街无限风光背后最残酷的一面。
“我的一个朋友第一天还在工作,但第二天就找不到了。甚至他所在的整层楼都是空.在那个时候,切割人是一层一层的切割。每个人都无事可做,公司负担不起。”他回忆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能够继续站着的人会有更多的机会。
张丽萍成了这样的人。
国内资本市场即将上涨,所以你应该回来做
随后,张立平陪同董事长访问北京,受到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同一天,美林进入中国的消息被国内外主要媒体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
美林很饿。1991年,张立平陪同美林的二把手、国际业务管理副主席访问北京。后来,后来成为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的刘鸿儒等领导率团访问纽约。张立平代表美林做了接待安排,并接受了刘鸿儒先生的指示。
“他说国内资本市场现在会上涨,你应该回来做。我很受鼓舞,所以他是第二个对我的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并激励我回到中国的人。”张立平说道。
1993年初,张立平被调往香港,从零开始为美林创建中国业务部。1993年3月,美林在上海开设了其在中国的第一家代表处,美林全球主席亲自主持了开业仪式。
随后,张立平陪同董事长访问北京,受到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同一天,美林进入中国的消息被国内外主要媒体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这不仅是美林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处,也是华尔街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处。张丽萍也是该代表处的第一任首席代表。大约一年后,他为美林重开北京代表处,并担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焦急地等待之后,朱镕基副总理同意了
“告诉海外投资者,购买上海石化(报价600688,买入)就是购买中国。因此,我们主要向投资者解释中国,而不是上海石化。”
张丽萍一到中国,就获得了大生意。
1994年1月14日,中国财政部代表中国政府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注册发行了10亿美元的全球债券。
这也是中国首次发行全球债券。美林是承销团的牵头机构,张丽萍是美林的直接负责人。在此期间,他与各方合作,完成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包括提高中国的信用评级。
1989年6月以后,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家国际评级机构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非投资级,这对中国债券的发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张立平配合财政部四处游说,成功将中国的信用评级提高到“投资级”。
在此期间,张立平还带领美林创造了其他几个中国首个项目:上海石化,这是中国首只在全球发行并同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的国有股票。这让他感到很荣幸:我在全球发行了第一批国债,也在全球发行了第一批国有股。
荣耀的背后也是艰辛。“这是第一次全球股票发行被迫退出,问题和挑战持续不断。”张立平说道。
当时,中国批准了9家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h股,张丽萍带领美林获得了其中3家的主承销资格。上海石化是这三家公司之一,但其上市前景令张立平和美林担忧。
“1993年,香港资本市场仍喜欢一些银行、房地产和消费企业。他们不熟悉工业股票,也不乐观。我们担心我们卖不出好价钱,所以我们考虑了全球分销。”张立平介绍道。
在全球发行的最好方式是在美国上市。“一是因为美国投资者对工业股票有着深刻的理解;第二,欧美投资者当时并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他要求你保证透明度,而最好的保证就是直接去美国上市。”张立平说道。
美林证券与上海石化公司一起向证券及期货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请求允许在纽约上市。然而,证监会不敢擅自做主,并向当时的朱镕基副总理发出报告,要求特别批准。经过焦急的等待,朱总理同意了。
除了全球发行和双重上市的里程碑意义之外,上海石化还率先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并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
“我们进去之后,发现上海石化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小社会。它有医院、托儿所,甚至监狱,还有自己的警察。”张丽萍回忆说,当这种组合被带到美国时,人们不会买它。因此,他们重组了公司的资产。
这也是当时的第一个案例,因此也引起了相关方面的极大关注。“我经常再次见到刘鸿儒总统,他去了很多地方。我和美林(Merrill Lynch)的团队住在上海石化的一家酒店里,负责实施这个大计划。”张立平在接受中国商人的独家采访时回忆道。
重组问题解决后,张立平仍然担心上海石化在香港市场销售不好。因此,他的团队将美国绿鞋期权的定价体系引入香港市场。
绿鞋期权是以美国绿鞋公司首次公开发行(ipo)时首次使用的名字命名的。通常的做法是,发行人在与主承销商签订的初步意向书中明确说明,主承销商应在股票发行后30天内,以发行价从发行人处购买相当于原发行数量15%的额外股票期权。其目的是为股票交易提供买方支持,同时避免主承销商面临过度风险。
不过,当时香港没有先例。所有股票都是通过认购发行的,这是法律禁止的。
不过,张立平和他的团队认为,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得到了监管机构的同意。因此,上海石化成为香港股市第一家上市时采用竞价定价方式的上市公司,为香港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经验和模式。
在上海石化公司路演期间,张丽萍陪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了各项活动,并制定了路演策略,被后来者广泛采用。“告诉海外投资者,收购上海石化就是收购中国。因此,我们主要向投资者解释中国,而不是上海石化。”他回忆道。
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我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回报。1993年7月26日,上海石化同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首次真正出现在全球主要投资者面前。
帮助瑞士信贷在中国市场冲刺
张立平将瑞士信贷在其统治下的成功归因于三个原因:首先,他拥有金融专业知识;二是一支既熟悉国际又熟悉中国国情的团队;第三是对国家社会和客户的长期承诺。
1996年,张立平结束了他在美林的职业生涯。
从1993年回到中国到1996年离开美林,他一路领导着美林中国,其业务占了中国所有外资银行的一半。但他说,这让他觉得自己处于巅峰,很累。
但在告别美林后,张立平并没有闲着。
之后,他应邀担任德累斯顿银行大中华区负责人、德力佳华(中国)董事长及香港太平协和集团董事总经理。最后,他于2004年在瑞士接受了瑞士信贷的邀请,并以瑞士信贷亚太主席委员会成员、董事总经理兼中国业务主管的身份重返金融界。
当时,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仍被称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正在酝酿一场全面的内部变革,希望将旗下在多个品牌和平台下独立运营的投资银行部、私人银行部和资产管理部合并,并将其转变为一个综合性的投资银行集团。
这正是瑞士信贷对张丽萍和张丽萍的需求。此时,他既有投资银行经验,又有商业银行经验,还有投资管理和上市公司管理的全面经验。
在张立平的领导下,瑞士信贷很快在中国呈现出新的面貌。
在张立平任职的第二年,即2005年,瑞士信贷在中国股票发行中排名第一,募集资金超过300亿美元,并参与了世界上最大的建设银行ipo(报价601939,买入);它在中国ipo承销业务中排名第一,筹资超过258亿美元,被亚洲金融评为“2005年亚洲最强的投资银行”。
同年,瑞士信贷在中国也取得了两大突破:一是在上海开设了新的投资银行代表处;首先,工行瑞士信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国内银行和海外公司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合资成立(报价601398,BUY),同年5月推出崇德基金。
2006年,瑞士信贷为新东方、分众传媒(报价002027,购买)、如家快捷酒店、中国工商银行、香港新濠博雅等知名企业进行了ipo承销。其中,工行219亿美元的ipo创造了当时全球最大的ipo纪录。瑞士信贷还获得了“中国最佳首次公开发行投资银行”等奖项。
截至2006年底,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资产已达3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基金行业前十名。与此同时,瑞士信贷的qfii业务也增加到5亿美元,并获得了qdii业务资格。当时,瑞士信贷也在过去更名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并在中国推出了“瑞士信贷”与全球统一的新形象。
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张立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破常规,接受了一个关于中国商人策略的独家采访。本期《中国商人的策略》发表的《中国金融家》汇集了几乎所有站在华尔街制高点上的中国人,如、、、、刘、、李毅、、。
张立平将瑞士信贷在其统治下的成功归因于三个原因:首先,他拥有金融专业知识;二是一支既熟悉国际又熟悉中国国情的团队;第三是对国家社会和客户的长期承诺。
年轻人不急于参与。
恐怕张立平能持续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多年来在中美金融界的接触和专业积累。
“我很幸运。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更早进入华尔街。作为一个从华尔街回来的中国人,我更早进入中国资本市场。那时交朋友容易些。”他说。
做你想做的事情,快乐和干净。这是张丽萍的要求和追求。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他强调以身作则,让下属尊敬他,成为他,超越他。“我告诉他们我的经历以及如何一步一步爬出这个小广场。”他笑着说。
张丽萍认为,成功与勤奋、知识和性格成正比。“年轻人不应该急于谈恋爱,走捷径,追求表现,多读书,多学习,多体验,扎实而专业,这才是正确的方法。”他有很多关系,反对通过关系做生意。“最烦人的是,这是永远不会被允许的。”
他说:“服务客户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知识,你就会做生意。一方面,你会对你的员工不负责任,并错误对待你的孩子;一方面,它对顾客不负责任。如果顾客问的简单问题不明白,他们就会去拉生意。如果他们不离开学校,他们将做主人的事情,他们将不被允许。”
张立平接手后,瑞士信贷的团队发生了非常积极的变化。经历过两个阶段的同事说,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张丽萍个人风格和魅力的影响。
例如,张立平最反对培养明星投资银行家,所以他以身作则。在中国商人的策略之前,他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个人采访。即使他偶尔被抓住,无法逃脱,他也只是谈论公司的情况,然后微笑着道歉。对不起,我们下次再谈,然后就没有下次了。
“每个项目都是团队合作,你在前面,有人在后面,不要只想着自己,不要突出自己。”在他的影响下,瑞士信贷的投资银行部门几乎没有个人,只有团队,没有明星,只有成就。
张丽萍也是著名的物流部长和消防员。原则上,他不关心具体的业务,但不管哪一个有问题,他都必须去。“也许是政府关系,我去跑了。我找不到负责顾客的人。我会想办法的。另一方希望负责人出面,乘飞机去度假。”张立平说道。
在他的示范下,瑞士信贷还发展了一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文化。“帮助别人也是为了提高自己。如果人们不能处理,你可以得到它。人们会为你服务,欣赏你。为什么不呢?”
注重细节也是张丽萍的一大特色。“每个人都知道如何解决大问题,但不是小事情。但差距在于小事。伤害人往往是小事,温暖人往往是小事。”
张立平说,金融是为人民奋斗的事业。而人,是他在金融界最大的收获,认识了很多人,培训了很多人,接受了很多人的帮助,并且帮助了很多人。
2015年,张立平告别瑞士信贷,接替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出任黑石集团高级合伙人、与万科有业务合作的大中华区董事长。
早在2010年8月,他就被华润提名为万科独立董事。正是这种双重身份使他成为华润和万科纠纷中最关键的人。
这个关键也让他最尴尬,甚至可能是对他来说最难做的事情,他一直强调他应该能够站起来,在各方面都抹平。
他被华润提名加入万科董事会,也是华润现任董事长、招商局前主席傅育宁的好朋友。同时,他与万科董事长王石有几十年的交情,也与万科有业务往来。
现在,这两方面都肩负着责任。他不想得罪任何人,但不管他做什么,他都会得罪其中一个。即使他选择回避,从而降低了万科董事会的票数分母,这无疑对万科有利。
如果他不回避,他能投票给谁?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左右万科与华润战局的张利平 到底是什么样的关键人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9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