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5字,读完约5分钟
香港经济转型的迫切性与日俱增。自2015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产业的支持力度。最近,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也重申了香港在工业发展中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心。
香港的科技创新停滞于工业发展
「在过去十多年,香港的科技创新受到批评的问题是,它花了很大力气培养很多人创新,创造了很好的成果,但工业本身的发展却停滞不前...香港的创新成果可能会直接出售给珠江三角洲和硅谷,而香港的产业链并没有延续下去。”香港科技园公司首席执行官马金星日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他一直在思考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让技术创新真正帮助香港经济。
最近几个月,香港官员和媒体经常提到香港的“再工业化”,这是一个核心答案。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资讯科技爆炸式发展的近10年间,香港连一个专门从事科技的高层政府机构也没有。自2007年香港政府政策局取消“科技”后,相关事务由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处理。直到2015年底,政府才重新设立创新科技局,以协调科技创新的发展。
香港创新科技署首任署长杨曾表示,推动“再工业化”是创新科技署的首要任务,也是其九大工作重点之一。
再工业化应选择高附加值和小批量产业
所谓“再工业化”,就是香港版的“工业4.0”,希望将机器人(报价300024,购买)和物联网等技术融入制造业,促进出口贸易,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爱基、净值、信息),创造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使香港的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
马金星认为,香港目前的经济结构相对简单,更容易受到全球或短期经济衰退的影响。制造业的特点是“做事勤”,波动小,可以稳定香港经济,确保就业稳定,促进多元化工业发展。
此外,一个好的制造基地不仅可以延伸产业链,还可以增强R&D实力。“知识产权的授权通常是一次性的,只有当买方成功时,‘R&D’才能获得授权费。如果香港只做研究和发展,而不能控制下游工业,便不会有那么多人有动力投资研究和发展。”
尽管香港土地有限,但对于“再工业化”所鼓励的高端制造业而言,其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制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包括采购、物流和产品推广在内的完整而高效的工业资源,都是其优势所在。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选择高附加值(作为大单位土地产值)和小批量(即对生产灵活性要求高)的产业,如电子、生物技术、医药等。”马金星说道。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2016/2017年度财政预算案中提到,香港将从机器人、健康老龄化和智慧城市三个领域入手,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和商业化。
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马金星承认,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该做什么行业没有共识,这需要实业家去探索。香港科技园将为参与“再工业化”的各种尖端技术提供智力支持和讨论平台。与此同时,科技园公司亦向政府申请调整将军澳及大埔工业村的政策,包括购回一些旧工厂及兴建适合高端制造业的新工业大厦。将军澳项目将投资82亿港元,建设一个以生物医学和机器人技术为重点的智能生产基地,预计需要4年时间才能完成。
马金星透露,位于大埔工业村的其中一间回收旧工厂正在翻新及收租,新的工业企业最早可在今年夏天后入驻,为各行各业提供示范。
作为香港两大政府科技企业孵化器之一,香港科技园公司已入驻约580家科技公司,员工超过1万人,其中370家已毕业,约75%的已毕业公司仍在运营。这些科技公司已获得850项知识产权专利,并筹集了逾12亿港元的风险资本。此外,科技园第三期扩建计划正在进行中,扩建完成后总建筑面积将增加至33万平方米。到2020年,计划再提供70,000平方米的办公室/房间。
“近年来,我们在培养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希望能引起社会共鸣。”马金星说道。他承认,面对内地,特别是深圳的隔江相望,香港的科技发展相对滞后。「香港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市民有太多选择,所以忽略了创新和科技带来的机会。」不过,他认为香港有自己的优势,香港的整体创业环境在政府支持、创业企业数量、融资金额和大学创业氛围方面都有所改善。
去年年底,科学技术局成立后,香港科学院成为技术交流的平台;《施政报告》和《财政预算案》亦提到,政府会预留20亿港元成立风险投资基金,与私人风险投资基金以配套形式共同投资;此外,政府会预留20亿港元给科技局,投资收益会用于资助院校的研究,以鼓励更多中游和应用研究。
数据显示,2015年,香港创新创业企业数量达到1588家,同比增长46%。这些初创企业的雇员人数增加了56%,创造的就业机会增加了60%。截至2015年底,香港共有45家合资公司,约有1600家初创企业入驻。(编辑赵海建)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马锦星: 以创新助推“港版工业4.0”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