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951字,读完约20分钟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3日表示,银行业要坚持“十三五”规划中避免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基本底线,力争到2020年形成多层次、宽覆盖、差异化的银行制度体系。继续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推动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私人银行,推动设立新的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扩大民间资本在农村银行中的持股比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高风险银行业机构的重组和转型。
以下是文章的全文:
“十三五”期间银行业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者|尚福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文章|中国金融,2016年第1期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勾画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要求。 发展的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从而吹响了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取得伟大胜利的号角。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落实“十三五”规划要求,重点部署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十二五”末和“十三五”初,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 要认真总结中国银行业五年来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实现中国银行业的创新发展、质量提升和效率提升
“十二五”期间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银监会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成功守住无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大力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截至2015年9月底,银行业总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分别达到192.7万亿元、178.2万亿元和14.5万亿元,整体规模稳步上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分别达到1.2%和16.1%,商业银行成本收益比降至27.8%,经营质量和效率稳步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达到190.8%,资本充足率达到13.2%,风险抵御能力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9%,比2010年底下降0.5个百分点,整体风险水平下降。
五年来,银监会不断强化为民监管理念,推动银行业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双重推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成效。我们一贯主张银行业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基本出发点,不断创新理念、方法和业务产品,实现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稳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贷款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9月底,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余额为19.0万亿元,比2010年底增长51.1%;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1.8万亿元,比2011年底增长276.6%。第二,对民生消费的支持日益增加。服务企业各类贷款和个人贷款余额分别为43.4万亿元和18.2万亿元,分别比2010年底增长88.5%和128.7%。三是普惠金融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中国银行业共有4091家法人机构和21.6万家境内网点,基本实现了城乡金融服务全覆盖;与此同时,普惠性信贷投资继续增加。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2.5万亿元,比2011年底增长83%;涉农贷款余额25.6万亿元,比2010年底增长117.5%。第四,在解决产能过剩和发展绿色信贷方面取得了进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差别待遇、保护和控制原则,推进产能过剩淘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信贷,支持节能环保项目建设。目前,绿色信贷余额近7万亿元。第五,社会融资成本降低。通过加强存贷款定价管理、清理收费项目、缩短融资链、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2015年9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4.3%,分别比2010年12月下降0.5、0.3和1.2个百分点。
督促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紧紧抓住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督促银行业不断加强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已初见成效。一是公司治理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规则和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组织结构、激励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逐步完善。二是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初步建立。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制定和实施风险偏好、控制策略和处置机制,显著提升整体风险管理能力。三是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防范平台贷款违约风险,严格防范房地产贷款、产能过剩贷款、同业及理财业务、表外业务风险,防范外部风险扩散。目前,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第四,资本计量的先进方法正式实施。自2014年4月以来,6家银行正式实施了先进的资本管理方法,提高了银行的量化风险管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了银行发展模式的转变。
支持银行业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我们高度重视改革开放的动力,推动银行业自身健康发展,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一是银行业机构改革有序推进。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已基本完成县市统一法人改革。其次,私人资本稳步进入银行业。截至2015年9月底,已有五家私人银行、六家私人金融租赁公司和两家私人消费金融公司开业;民间资本在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信托公司等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也占有很大比例。第三,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效应显现。截至2015年9月底,13家商业银行获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9家保险公司、30家金融租赁公司、5家信托公司、10家消费金融公司和4家汽车金融公司,取得了一定的协同效应。第四,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9月底,中资银行在5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200多家分行,5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40家外资法人机构、109家分行和174家代表处,显著提升了服务“走出去”战略的能力。
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到一个新的水平。坚持把提高监督实效作为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依法监督、为民监督、科学监督的理念,推动监督效率不断提高。一是监管法律法规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了涵盖各种机构、业务、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本、拨备等方面的审慎监管体系。其次,监管工具更加丰富。基本上,它已经创建了一个监管“工具箱”,包括不良资产比率、流动性比率和拨备覆盖率。第三,监管框架更加科学。按照监管规则制定与实施、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行政事务与监管事项、现场检查与监管处罚相分离的思路,重构监管组织体系,强化监管主体业务,减少行政权力,分散行政权力。第四,监管重点更加突出。不断加强系统性风险分析和监控;大力推进宏观审慎监管;积极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不断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第五,监管协调更加有效。在统一监管标准、防止监管套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货币、财政、产业和监管政策协调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支持地方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和处理非法集资方面,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也得到了广泛认可。第六,监管合作深化。目前,银监会已与63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协议。深入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积极参加双边和多边高层会议;第18届国际银行业监管者大会首次成功召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相关评估中充分肯定了中国银行业监管。
回顾过去五年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把握“五个结合”对于不断完善和加强银行业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坚持风险防范与稳定增长相结合,根据形势变化动态把握两者的协调与平衡。二是坚持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严格坚持无系统性或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三是鼓励创新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确保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继续为改革和发展注入活力。第四,坚持内部控制、外部监管和行业治理相结合。在加强外部监管的基础上,强调机构的主体责任,加强行业治理的自律,促进三者的协同作用。第五,坚持国际标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国际最佳实践灵活运用到中国实践中,以我为中心,为我所用。
当前银行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清醒判断,准确把握形势,以更大的智慧和信心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以更顽强的耐心和勇气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重点应放在认识和协调以下机遇和挑战上。
新经济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中国经济正进入增长速度调整、结构优化和权力转换的新常态。虽然经济增速有所调整,但实际增量仍相当可观,增长趋势将更加稳定,增长势头将更加多元化,发展前景将更加稳定,市场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对于银行业来说,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在迅速涌现,这必将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政府债券互换也将为银行业盘活存量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化可能会加速风险暴露,增加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难度。
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金融市场要素和参与者的改革将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自主经营权,加快金融创新,但也会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挑战;汇率市场化改革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外汇产品的操作性,但也将对人民币外汇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带来挑战;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有助于制度和机制创新,激发业务活力,但其强烈的逐利动机也可能带来过度的风险承担倾向。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中国银行业已经实现了客户信息、账户信息、产品信息、交易信息、管理信息等大数据的积累。,建立了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在内的信息服务体系。,银行业在利用互联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将进一步促进银行业的科学决策、优质服务和成本节约。同时,以互联网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给银行业的支付业务带来了挑战;以小额贷款、p2p和众筹为代表的网络融资模式对银行业的融资业务提出了挑战;以代理基金和余额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形式,给银行业的存款带来了分流压力。此外,一些机构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幌子,违规经营,甚至非法集资,这可能会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秩序。
经济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金融全球化为中国银行业拓展海外业务、实现全球资产配置、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人民币跨境结算和使用、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并购以及与中国有金融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对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也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然而,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的快速增长将考验银行业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复杂多变,部分地区动荡不安,这将考验银行业的跨境风险管控能力;国际监管规则的改革将检验银行在资本、流动性和杠杆率方面的适应性。
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仍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趋势没有变,空发展广阔、发展潜力大、应对挑战的灵活性增强等关键特征没有变,改革创新势头强劲、活力强劲的前进趋势没有变。同时,中国银行业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为应对风险和挑战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坚定的决心把中国银行业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十三五”期间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各项改革事业进入了“攻坚期”。银行业要继续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规避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基本底线,不断推动银行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形成多层次、宽覆盖、差异化的银行制度体系,重点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支持,全力支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化、降成本、短板化,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坚持创新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银行业应依靠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探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首先,支持大众创业和创新。银行业应完善支持大众创业和创新的工作机制,探索适合创新创业企业生命周期特点、符合中国实际的技术和金融服务模式;继续推进科技信用特许经营机构建设,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第二,加快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融合。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加强大数据收集、开发和应用,在风险防控、精准营销和集约化管理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坚持协调理念,支持均衡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银行业应努力解决问题,均衡发展,开放new/きだよがrooms支持实体经济。第一,支持实施重大国家战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密切关注并积极配合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不断加大对沿海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纵横经济轴线、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以及重大项目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实体经济持续扩张和发展。第二,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盘活信贷存量、优化增量投资、科学利率定价等。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改革,支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坚持绿色理念,改善生态环境。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银行业应该将绿色理念落实到战略、决策和行动中,并建立支持实体经济的新标准。一是完善绿色信贷工作机制。引导银行业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理念,并将其落实到金融服务和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流程中;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形成有利于绿色信贷发展的制度机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形成绿色信用工作合力。第二,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地区贷款,严格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积极开展能效融资、碳排放融资、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业务创新,大力支持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
坚持开放理念,实现合作共赢。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唯一途径。银行业应顺应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实现对外开放的两轮驱动和相互促进,提高服务“走出去”战略的能力和水平。第一,提高服务“走出去”的能力。在风险可控、业务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合格、称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走出去”企业的需求优化机构布局,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开展海外并购和拓展国际业务,提高国际化质量和深度,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综合、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投资经营。第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注重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和系统化,支持有信誉、有实力、守法的企业“走出去”,支持中国设备进入国际市场,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为“走出去”项目提供优惠贷款、跨境人民币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
坚持共享理念,增进人民福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银行业将改善民生,大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包容性,确定支持实体经济的立足点。一是切实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针对性的创新支持政策,提高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和贷款获得率,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通过加强存贷款定价管理、清理收费项目、缩短融资链、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等措施。,我们可以降低融资成本,集中精力解决“融资贵”的问题。第二,结合金融扶贫,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服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精准”原则,全面实施《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贷供给和资源配置倾斜,突出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特殊群体的优惠政策安排,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得更多负担得起的金融服务。第三,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建设,优化金融消费者投诉受理、处理、公示和反馈机制,拓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渠道,提高维权效率,降低维权成本。
坚持风险导向,增强竞争力。坚持风险为本理念,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新常态要求加快转型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风险管控能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一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政策,避免单纯追求利润和盲目追求规模的短期行为;优化组织结构,不断深化事业部制改革,积极推进特许经营部门制改革,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线路的子公司制改革。二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推动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私人银行,推动设立新的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扩大民间资本在农村银行中的持股比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高风险银行业机构的重组和转型。第三,进一步定位优化发展的战略和市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目标市场、区域和客户,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寻求符合自身资源条件、功能优势和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注重市场定位和比较优势,推进特色经营,形成特色品牌,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差异化金融服务。第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与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框架;实施健全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形成与其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风险文化。有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对银行业面临的各种传统风险和新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控和控制。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银行系统要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党对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督的领导体制和机制,把党管党、从严治党与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意识,着力增强政治意识、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实现责任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三管齐下;切实体现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思想教育、严格干部选拔、严格管理监督、严格纪律、严格制度执行、严格落实责任,为银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重要的组织支持。
国际经验一再证明,金融越发展,越需要加强监管。为了使中国银行业处于一个稳定而深远的局面,必须全方位加强监管。一是全面推进银行业法治化。按照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完善银行法律法规体系;推进监管执法组织结构改革,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提高监管执法的规范性和公信力,促进银行业依法经营。第二,我们将继续加大权力下放的力度。合理划分监管权责,进一步将审批权限下放到基层,提高监管透明度,确保监管效率依法不断提高。三是完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相结合的监管框架。促进资本和流动性等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推进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反周期资本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系统风险预警、评估和应对能力。第四,不断完善监管技术和方法。继续推进监管框架改革;加强事后监督;改进现场检查;继续完善和应用监管工具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缓解监管资源紧张和监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第五,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置和破产法律制度,加强行政退出与司法破产的有效衔接,促进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的规范化和规范化。第六,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要加强协调合作,改革和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的全覆盖,不断提高为民监管、为国把关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尚福林: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高风险银行业机构重组改造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8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