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84字,读完约14分钟
他是二战后的第一位投资巨星,也是唯一的中国“华尔街之王”。1990年,著名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退休了。在过去的13年里,他管理着一只资产在2000万至140亿美元之间的基金,年回报率为29%,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林奇最崇拜的基金经理是一个中国人:蔡志勇,他被称为“华尔街之王”。1966年,蔡志勇在建立自己的基金时筹集了2.5亿美元,是巴菲特管理基金的10倍,打破了历史纪录。
▲蔡志勇,20世纪60年代“华尔街之王”
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这项投资的神话效应破灭了,留下了一个尴尬的故事。
蔡志勇成为“华尔街之王”似乎有一定的宿命色彩。
1929年大萧条开始的那一年,蔡志勇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地区经理,他早年去美国学习。他的母亲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
蔡志勇从小接受美国教育,中学时就读于美国教会学校。1947年,为了逃避内战,他和父母移民到美国,然后进入波士顿大学。20岁时,他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这个聪明的年轻人进入了一家纺织企业,准备做出巨大的努力。然而,他很快发现中国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老板更喜欢提拔白人新教徒,这种现象在工作场所很常见。
蔡志勇从小就很争强好胜。他无法忍受不公平的待遇,决定寻找新的机会。
很快,他发现投资行业没有种族偏见,第二年,他去了一家证券公司,成为一名初级分析师。
蔡志勇工作非常努力。他希望有一天他能继承母亲的事业,成为一名股票交易员,他的母亲将成为他最有效的导师。
蔡志勇在研究中发现,当时美国股票市场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散户和共同基金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分化,而基金投资普遍较为保守,主要投资高股息股票,收益率仅相当于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的利息。
蔡志勇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赚不到钱。赚钱的方法是投资具有巨大增值潜力的股票,并通过选择买入和卖出的时间来获利。他称这种做法为“趋势投资”。
这不是一个新想法。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美国投资者认为他们从事的是“趋势投资”。当时,投机之王杰西·利弗莫尔打得最激烈。利弗莫尔迫使摩根大通和威尔逊低头,而蔡志勇的母亲是一名交易员,在利弗莫尔的影响下长大。
由于利弗莫尔领导的投机浪潮带来了大萧条并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股票投机在战后遭到谴责,华尔街变得保守。
要进行趋势投资,我们必须首先找到一个舞台。
1952年初,蔡志勇在波士顿找到了这样一个舞台——富达投资。约翰逊是富达投资的老板。约翰逊和蔡志勇想法相同,一见钟情。蔡志勇当场被录用。但是,由于蔡志勇太年轻,他认为炒股的趋势还没有到来,他没有马上重用蔡志勇,而是让蔡志勇先做一名股票分析师。
经过五年的经验,28岁的蔡志勇觉得自己可以独立,于是他向约翰逊申请成立一个独立的基金。约翰逊同意了,蔡的传奇就此拉开帷幕。
新成立的基金被称为富达资本基金,约翰逊授予蔡志勇全权进行交易。他觉得进行趋势投资的大趋势已经到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支持德国和日本,两国的生产能力迅速恢复。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使两国都受益匪浅。德国和日本劳动力成本低,货币价值低,产品更具竞争力,这不仅导致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和日本,也导致德国和日本产品大量涌入美国。1957年,美国经历了战后第一次贸易逆差,其经济也陷入危机。
为了摆脱危机,美国政府发行了更多的国债,并将这些钱用于道路、住房和军费开支。新政策加剧了通胀,投资者开始追求更高的回报,保守基金失去了吸引力。
时代呼唤激进的商人,蔡志勇走上了历史舞台。
蔡志勇没有投资那些高分红的大蓝筹股,而是投资了宝丽来、施乐、利顿实业等默默无闻的新企业。持有大量头寸,用高额佣金和联合经纪人推高股价,然后迅速转手。
蔡志勇的流失率远高于同行,年流失率超过100%。他说自己与股票的关系是“试婚”,有时是“通奸”,有时是“一夜情”。外界的评论甚至更加尖刻,说他是“一个浪子,混在球员中间”,“有时床单不冷,他换下一个。”
快进快出是蔡志勇投资的精髓。他警告他的员工:当好故事结束后,果断地卖掉它,改变话题。不要犹豫不决。
除了快进快出,蔡志勇的另一个法宝就是推动被投资企业进行收购。
当时投资者非常重视每股净利润指标,但蔡志勇炒作的股票指数通常不高,所以他敦促被投资企业收购每股净利润高的企业。根据当时的会计算法,只要进行了收购,即使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业务没有增加,合并后第一年的每股净利润也会增加,从而吸引新的投资,然后他们会发起新的收购。
这种通过大规模收购建立的企业称为“合资企业”,蔡志勇投资的利顿实业就是一个典型的合资企业。
莱顿工业最初从事电子行业。自1958年以来,它不断收购计算器、打字机、收银机、食品、焊料、传送带、远洋船舶和飞机导航系统等领域的企业,其股价一直在上涨。
上述策略非常奏效,蔡志勇很快获得了50%的年收入,这让他在全国闻名。投资者笑得合不拢嘴,增持带来了新的投资者,富达资本基金迅速增长。
蔡志勇的成功也打破了股市的平静,一些基金经理迅速跟进。这种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末并不明显,但在20世纪60年代变得流行起来:1961年,大量投机廉价股票的投机者一夜暴富。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梦想成为“第N个蔡志勇”时,1962年春夏之交,股市突然暴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25%,蔡志勇的基金变成了一只被戳破的气球。
更不幸的是,当苏联在10月份在古巴部署核导弹时,美国和苏联之间爆发了直接冲突,这几乎导致了一场核战争。尽管危机平静地结束了,但基金经理们很害怕,没有人敢贸然行动。
这时,蔡志勇发起了逢低吸纳行动。在六周内,他向市场投入了2600万美元,超过了巴菲特当时管理的基金的总规模。
这是一场大赌博。外界认为蔡志勇疯了,但老板约翰逊支持蔡志勇。他们认为,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不会持续太久,股市的总体环境没有改变,仍然是牛市。
他们赢得了赌注,道琼斯指数在古巴导弹危机后迅速反弹,富达资本基金的资产价值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上升了68%。“幸存”的投资者称蔡志勇为“金融魔术师”。
然而,危机还没有结束。
次年11月,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股市创纪录地暴跌。许多投资者恐慌了。蔡志勇又恢复了平静。他认为总统的变动不会影响整体局势,他仍然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他又说对了。12月,股市继续上涨。今年最后一天,道琼斯指数创出新高,然后稳步上升。
在这个市场上,蔡志勇运营的富达资本基金一路胜出。此后,不仅投资者,媒体也称他为“金融魔术师”。凭借出色的表现,蔡志勇成为富达的二把手,持有公司20%的股份,其中一半归老板约翰逊所有。
外界没想到的是,蔡志勇此时与约翰逊闹翻了。
1965年,约翰逊65岁,蔡志勇36岁。后者觉得是时候让前者来决定他的继任者了,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当他抛出这个问题时,约翰逊说他会让他的儿子接手。
情绪高涨的蔡志勇似乎被泼了冷水。他终于意识到富达是一个家族企业,即使他很强大,他也只是一个兼职工人。
早年,他追随约翰逊,因为富达强调公平竞争。现在,公平竞争已经不复存在。其次,他想为自己创造公平。
▲“金融魔术师”蔡志勇
蔡志勇决定自己站起来,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
当时,他在投资界非常有名,甚至超越了富达品牌。
富达位于波士顿,但蔡志勇的名声已经传到了纽约。在华尔街,投资者认出了他,他买的股票也受到追捧。蔡(蔡志勇)要买!“已经成为后续行动的代名词。最后一个有这种影响力的是杰西·利弗莫尔,上面提到的“投机之王”。
名气给蔡志勇带来勇气。年底,他把自己在富达的股份卖给了约翰逊,兑现了220万美元,然后去纽约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蔡志勇离开后,开头提到的投资神彼得·林奇进入富达,在蔡志勇原来的工作组工作。
蔡志勇的新基金被称为曼哈顿基金。他计划筹集2500万美元,但这次他犯了一个错误。该基金最终筹集了2.5亿美元,是目标金额的10倍,并打破了历史记录。
华尔街震惊了,人们开始研究蔡志勇的“趋势投资”,媒体也开始称赞蔡志勇。甚至像《纽约客》这样的文清杂志也在追逐和采访他,金融媒体甚至将他视为二战后的第一位投资巨星和20世纪60年代的“华尔街之王”。
蔡志勇是华尔街历史上第一位非白人领袖。
这是蔡志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而这背后是时代的疯狂。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1963年肯尼迪遇刺后,继任总统约翰逊采取了扩大战争的政策。当大炮爆炸时,它是金子。为了支付巨额军费开支,美国政府发行了大量债券,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1965年底,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提高了贴现率,这导致了房地产危机。与此同时,大量资金以高利率从股市涌入债券市场。1966年,道琼斯指数从近1000点跌至790点。
但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在下跌,上述合资企业的股票不是下跌而是上涨。1966年,利顿工业公司的股价上涨了15%。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吸引资本回到股市,华尔街开始集中投资于合资企业,利顿工业公司宣布,它将在未来每年收购50家公司。
激增的资本使得商业团体的人心浮动。为了避免被收购后的被动命运,那些实际上脚踏实地的企业家也开始进行收购,或者从事金融包装,并以高价出售企业,这使得蔡志勇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到1968年年中,蔡志勇管理的基金飙升至5亿美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翻了一番!在此期间,美国的股东人数也从2000万猛增至3000万,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股东。
新投资者的激增已将股价推至难以置信的水平。
1968年4月,一家三年前刚刚成立、年收入只有72万美元、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公司,仅仅因为名字叫“全国学生营销公司”,就被宣布为面向年轻人的合资企业,上市当天股价从6美元涨到14美元,6月中旬又涨到30美元。
之后,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很快买了一栋豪宅、一艘游艇和一架私人飞机。
疯狂,股票市场是疯狂的!
当时,巴菲特不断警告他的投资者,这样的市场是无法理解的,基金经理评论道:我们可能会为了眼前的财富而陷入持久的贫困。
面对股市狂潮,蔡志勇一言不发,既没有煽动投资者,也没有给他们泼冷水。他默默地成了“大牛市”的象征。
沉默是因为你不会说话。
蔡志勇是这种狂热的根源。他一直是趋势投资和合资企业的倡导者,并向全国各地的投资者传达了这一信息。现在他手里有5亿美元的资金,还有更多的资金来关注他的言论。他不能像巴菲特那样唱空股市,巴菲特当时还只是个小角色。
但是他不能火上浇油。1968年,随着高股价,他发现向投资者实现50%的投资收益越来越困难。他被自己的导演神话困住了。
如何摆脱困境?
那年八月,他给出了答案。
刚刚独立两年的蔡志勇表示,他不想当基金经理,想成为一名企业家,于是他卖掉了自己管理的基金——保险控股公司cna Financial Company,以换取该公司价值3000万美元的股票,并成为该公司的副总裁。
在同一时期,巴菲特还清理了他管理的基金,告别了股市。
几个月后,股市崩盘。
1969年和1970年的空难是二战后最大的空难。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36%,而联合公司的股票跌幅更大,平均下跌了80%。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股市市值蒸发了3000亿美元,3000万投资者的财富梦想破灭了。
股市崩盘也重创了就业市场。中层管理人员的工资下降了一半,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开始租房,艺术总监开始设计版面;底部更糟。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了。蓄长发的非主流人士和反越战人士开始抢走黑人的工作,而黑人则失去了很多工作。
这段艰难的时光持续了十年!
政府也陷入了困境。1969年,新总统尼克松不得不改变他的越南战争战略,首先让美国军队撤出越南,然后在1973年结束战争。1971年,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前,尼克松单方面废除了国际金本位制,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保护急剧减少的黄金储备。
此外,尼克松还于1972年主动访华,恢复了两国外交关系,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携手对付苏联。
老大哥变成了一个打不过越南的失败者,撕毁了国际条约,投身于联合连横。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美国人开始瞄准华尔街。
1971年6月,美国联邦法院裁定,出售共同基金的收益属于基金的股东(投资者),而不是基金的管理者。判决否认蔡志勇和其他基金经理出售基金,但蔡志勇能够保留他的财富,因为法律没有追溯效力。
法律放过了蔡志勇,但公众舆论没有放过。据媒体报道,蔡志勇是一个“赌场关门前兑现筹码的人”,而“华尔街之王”则成了一个“诡计多端的小子”。
崩盘后,蔡志勇再次交易曼哈顿基金,但它无法阻止下跌。该基金每年下跌90%,投资者损失了所有资金。“华尔街之王”神话被彻底击垮了。
那一年,蔡志勇四十出头,但他不能站在华尔街,就像多年后大洋彼岸的贾跃亭一样。
蔡志勇于1978年再次出现,但他不再是一名基金经理,而是成为了一名企业家。
那一年,他用220万美元控制了一家保险公司,然后用这家保险公司控制了一家人寿保险公司。里根总统上台后,美国经济立即进入上升周期,蔡志勇迎来了新的财富。
1982年,从事食品包装业务的美国集装箱公司董事长对金融业持乐观态度,但他对此并不了解,所以邀请蔡志勇加入。当年,他以1.4亿美元的现金和股权收购了蔡的企业。
加入美国集装箱公司后,蔡志勇利用之前的合资企业收购了保险、基金、银行和其他金融企业,并在短短几年内改变了公司。
收购在1987年突然终止。
当股市再次崩盘时,道琼斯指数在一天内下跌了22%。美国集装箱公司董事长见势不妙,赶紧退下,把烂摊子扔给蔡志勇。蔡志勇知道,他只能顺势而为,却不能力挽狂澜。工作一年后,他也走了。
20世纪90年代,他做了另一个类似的生意。1993年,蔡志勇低价控制了一家保险公司。1997年,他以1.63亿美元的高价将其兑现。第二年,这家公司的营业额下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之后,蔡志勇退出江湖,于2008年死于多器官衰竭。他去世的那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了。
蔡志勇生于1929年的股灾,死于2008年的股灾,一生经历了几次股市大起大落。每次他几乎从最低点买入,在最高点卖出,他都赚了很多钱,但是他把其他人留在了一片白色的土地上。
蔡志勇死后,除了零星的哀悼,没有人怀念这位前“华尔街之王”。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他28岁操盘炒成华尔街之王 然后跑了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