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22字,读完约8分钟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如果它出现在中国会发生什么?我们能避免吗?李一宁教授对此作了简明的分析。
有人说中国即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他人说中国已经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当然,有人说中国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那么,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如果它出现在中国会发生什么?我们能避免吗?李一宁教授对此作了简明的分析。
本文由中信出版社撰稿。它被收录在李一宁教授的新书《巨变和新动力:中国经济的下一步》。由于篇幅有限,这里有删节。
从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到的“中等收入陷阱”确实存在。
中国很久没有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了。中国会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并陷入其中吗?这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相信,只要改革措施及时到位,中国就能彻底克服“中等收入陷阱”。
然而,除了“中等收入陷阱”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收入陷阱”?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能保证不再遭遇“高收入陷阱”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讨论和研究。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遇到了什么困难?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经济往往长期停滞不前,始终徘徊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 000-5 000美元左右。因此,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7)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中等收入国家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阶段,原有发展模式中的矛盾长期积累并最终爆发,原有发展优势逐渐消失。他们无法跨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000美元的门槛,也无法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例如,东南亚的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以及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和智利,都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的分析,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遇到了以下困难:
首先,由于国内工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国家无法与低收入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一些低收入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出口竞争中比中等收入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具有优势,在吸引外资方面也更具吸引力。
第二,由于这些国家缺乏能够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优势产业、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产品,它们的困难增加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机会几乎消失了。
第三,这些国家已经失去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时的艰苦奋斗精神。公众开始追求福利社会的更多成就,总是希望政府用更多的资源来实现福利社会的各项目标,否则他们会对政府不满,胃口越来越大,难以自拔。公众并不理解福利社会可以主要在高收入阶段逐步实现。
第四,政府官员的腐败在这些国家很普遍。人们目睹了政府官员的腐败、贿赂、敲诈和以权谋私,这大大降低了他们的信心,加剧了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冲突,引发了社会动荡。他们要么移居国外,要么沮丧、失望甚至绝望。他们不再像创业之初那样致力于经济振兴。公众的消极、颓废、失望和绝望情绪已成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又一个致命伤害。
“中等收入陷阱”的三个“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这样出现的。在这里,我们不妨做进一步的分析。“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包括三个“陷阱”,即“发展制度陷阱”、“社会危机陷阱”和“技术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第一个“陷阱”是“发展制度陷阱”,应该通过深化改革来避免。已经或正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从传统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当他们从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时,他们不一定经历传统制度的剧烈变革阶段,这种变革可能仍然保留着更多的传统社会特征,传统力量和传统社会组织形式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特点和力量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山区和边缘地区往往是顽固的,它们已成为这些国家发展的“体制障碍”,即“发展的体制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第二个“陷阱”是“社会危机陷阱”,应通过缩小贫富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社会管理创新来避免。“社会危机陷阱”是如何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贫富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和社会管理创新不足。
“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第三个“陷阱”是“技术陷阱”,应该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创新来解决。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停滞,无法摆脱困境,这与技术上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有关,尽管它们认识到,如果没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缺乏自主创新,缺乏产业升级,缺乏技术先进的优势产业,人均gdp很难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的门槛。
然而,在这方面,他们往往无能为力。为什么?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创新必须与资本市场创新相结合。没有这种结合,这些发展中国家即使有一定的制造基础,也无法在尖端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的“技术陷阱”。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时间不长。中国是否会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并在持续前进的中等收入阶段陷入其中,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希望中国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虽然这是一个愿望,但它只是一个假设,因为仍有一些假设条件需要探索。
假设1: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如果遇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我们该怎么办?是继续推进改革,消除这些制度性障碍(如城乡二元体制、市场不公平竞争环境等)。),还是犹豫、害怕或不打算采取有效措施,或者认为这些障碍不会阻碍中国经济在当前形势下继续前进?只有采取第一批对策,下定决心,大力推进相关改革,才能克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假设二: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估计中国现阶段和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状况和趋势,正确对待社会不和谐的突出表现,不要视而不见,不要听之任之,不要惊慌失措。正确的理解、正确的评价和正确的处理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们认为贫富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等已经达到了我们必须正视和不能忽视的程度,那么我们就应该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逐一缓解,从而提高社会和谐的程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问题发生之前预防它们。否则,也不是不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矛盾激化,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假设3: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绕过“技术陷阱”,我们就无法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增长和尖端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果资本市场仍然是一个不完善和不完整的体系,技术创新不能得到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那么即使我们跨越了中等收入阶段,我们仍将长期停留在低水平高收入阶段。
这可能反映出中国资本市场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国产品有必要以“中国制造”来开拓国际市场。今后我们要继续为“中国制造”而努力,不要失去“中国制造”的成果。然而,中国不应局限于“中国制造”,而应在一些关键行业和产品中尝试用“中国制造”取代“中国制造”。
假设4:中国必须摆脱过去长期以来支持经济增长的旧模式,即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旧模式。中国应摆脱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的旧模式,转向投资与消费并重的拉动增长模式,实现以消费需求为主导、投资需求为辅助的拉动增长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避免经济的起伏,避免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避免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同时发生。否则,即使几年后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也不能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稳定健康的增长道路。
假设5:中国的公民社会有极大的热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如此显著的发展成就,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社会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一个重要原因是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
如果我们今后走这样的道路,致力于发展民营经济,培养一批有战略眼光、有兴趣振兴民营经济的企业家,中国一定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厉以宁:中国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吗?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