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14字,读完约11分钟
[摘要]李上任后,十分重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希望通过制定权力清单来解决政府管理过度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权力清单制度,使浙江的这项工作正式提上日程。
7月1日,李强就任江苏省委书记后的第二天,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我们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描绘的‘富强、美丽’的建设蓝图变成现实,把历史的‘指挥棒’交给我们。”在当天下午江苏省委召开的庆祝大会上,李强说:这是李强在6月30日发表获奖感言后的第二次公开讲话。
在去江苏工作之前,李强从未离开家乡去工作。李强在浙江的40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采访中,与李强共事过的浙江地方官员向《时代周刊》记者表达了他们对李强的个人印象:亲和力强、思路清晰、视野开阔、勤奋务实、富有改革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已经成为江浙竞争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呈现出相互赶超的趋势。就经济规模而言,浙江一直以江苏为基准;就民营经济的活力而言,江苏也羡慕浙江。
从浙江到江苏,李强上任后的政策主张是什么?一位观察长江三角洲政治局势的人士告诉《时代周刊》记者,浙江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对江苏具有重要意义。“不出所料,李强在江苏经济领域的执政将以改革为特色,以稳定为基调,这不仅符合中央的要求和江苏当前的发展形势,也符合他的个性特点。”
最年轻的温州市委书记
无论是个人情感还是工作经历,家乡温州对李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分量——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温州是我的家乡,我在那里学习和生活到19岁。”
李强1959年7月出生于温州瑞安,1976年17岁加入工作。他在瑞安县茧区机电排灌站和瑞安县第三工具厂工作。李强,一个工人,在他的家乡瑞安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并担任该县的共青团委员会秘书。
离开家乡后,李强被提拔到浙江省民政厅,从农村救济处副处长开始,逐步晋升为省民政厅副处长。在那之后,李强回到了当地,去了永康,一个金华管辖下的县级市,担任党委书记。后来,他再次被提升,并被任命为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2000年,41岁的李强被提升为浙江省工商局局长,成为一名司级干部。两年后,他接替当时升任浙江省副省长的王建满,成为温州市委书记。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大本营,也是市场经济的风向标。作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温州市自1981年合并建市以来的12位市委书记中,至少有6位是由省委常委、副省长高高担任的,而近年来都是高高。
这应该与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和应用温州模式的需要有关。温州一直是国家改革的试验田。一个确凿的数据是,根据《温州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温州已经有36个国家级改革试点。
近10年来,温州每三年更换一次市委书记,大部分都是浙江本地的干部,一般都在50岁以上。2002年,李强上任时,年仅43岁,成为温州市30多年来最年轻的市委书记,这一记录一直保持到今天。
在温州任职期间,李强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他曾经对媒体说:“温州是吃改革的饭发展起来的,温州的改革不能丢。”
宽松的市场环境客观上促进了温州商会的崛起。近年来,温州商会逐渐成为“民间力量的代言人”,成为社会自治的建设性力量。然而,政府有意识地退出了行政干预,行政干预催生并激发了民间活力——地方政府的权力体系逐渐与民间市场力量相适应。
温州在李强的职业地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担任浙江省省长后,李强在三年内五次前往温州考察。我的家乡温州的重商主义文化一直影响着李强。这也反映在他的执政哲学中。“民营、富民、享民”的民本经济一直是浙江最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由于民间借贷危机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加上实体经济不景气和产业结构升级滞后,温州经济遭遇瓶颈。在2015年9月对温州的考察中,李强提出了四个问题:“温州发展的优势和瓶颈在哪里?如何进一步界定城市定位?工业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如何突出系统供应并提供更准确的服务?”
这已经成为温州现任政客需要回答的一张试卷。
推出浙江版的“权力列表”
执掌温州两年半之后,2004年底,李强出任浙江省委秘书长。一年后,李强加入了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领导的常委会。
在省委秘书长一职上,李强已经工作了六年多,先后经过、赵担任省委书记。
2011年,李强的事业得到了提升。年初,李强任浙江省委政法委书记;年底,夏宝龙升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升任浙江省委副书记、浙江省委政法委书记。
在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强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12年底,李强成为浙江省省长。
浙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通过改革释放民间活力和市场力量。作为温州人,李强深知浙江的优势。
2014年5月,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李强提到了政府自身改革的紧迫性:“浙江近年来面临的问题是,人民的活力不如20年前,可以释放的红利正在减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自身改革的实施无疑是一个不可拖延的重大考验。”
李上台后,十分重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希望通过制定权力清单来解决政府过度控制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权力清单制度,使浙江的这项工作正式提上日程。2013年11月15日,三中全会结束后两天,李强主持召开浙江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制定了权力清单的相关问题。
2014年1月,浙江省两会一结束,李强就去了省政府和杭州市富阳区,调查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情况。此前,浙江省曾率先在阜阳试点推行电力上市制度改革。
同年3月,阜阳公布了浙江省第一份县级电力名单,这也是全国第一份电力名单。其最初的行政权力从2008年的7 800多项减少到4 825项,共同行政权力从2 500多项减少到1 574项。这份清单详细列出了每项权力的法律依据。
《时代周刊》记者于2014年4月前往阜阳采访试点工作,当地政府官员当时透露“省长对此工作非常重视”。
在阜阳试点的基础上,2014年6月,浙江省率先公布了省、市、县行政部门的权力清单,取消了部分行政权力——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有法律依据的行政审批项目,非行政许可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审批项目,由各部门自行设定。改革后,浙江省行政许可项目从706个减少到424个,减少40%;非行政许可项目从560个减少到96个,减少83%。简化管理,释放空以前的权力。
据《泰晤士报》记者报道,浙江省的权力清单制度改革由省编办牵头,省法制办、省政治研究室等部门审查。此后,浙江又花了半年时间,反复沟通和磨合,最终确定了省级部门的权责清单。
2014年10月,浙江省各部门职责清单公布,涉及43个部门,543个主要职责,3941个具体工作项目。同年年底,浙江省各市县政府公布了政府部门的权责清单。
李强在2014年第四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说:“只有把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权力的整体改革结合起来,才能走出权力扩张-压缩-再扩张的怪圈。”
目前,浙江正在完善“四清一网”(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责任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浙江政务服务网)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
关于顶层设计中“互联网+政务”的战术实施,李强已经交出了浙江的答卷。
“特色小镇”代言人
在李强近两年撰写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许多关键词令人耳目一新,“特色镇”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名词。
浙江特色城镇既不是行政区划中的“镇”,也不是工业园区中的“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的,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的社区功能。
从2015年开始,建设特色城镇成为李强的工作之一。不可忽视的背景是,2015年初,浙江省26个原欠发达县经过努力成功脱帽。从此,浙江省没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区别,只有区域主体功能的区别。
2015年3月,特色镇被列为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今年5月,浙江提出在未来三年内培育和建设100多个特色城镇。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一名官员告诉《时代周刊》,首批37个省级特色城镇的名单是在李强本人上报并批准后筛选出来的。
据《时代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2015年下半年,李强至少三次前往杭州西湖区云起镇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李强至少四次造访余杭区的梦幻小镇,并为自己命名的梦幻小镇揭幕。
以梦幻镇、云起镇、黄酒镇为代表的一系列特色镇,以“特而强、聚而小、美而美、活而新”的姿态,承载着浙江新一轮改革创新的梦想,成为浙江经济的新亮点。
繁荣的“城镇建设计划”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肯定。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浙江时,对特色城镇给予了充分肯定;12月下旬,Xi总书记在中央财政发布的《浙江省特色城镇调查报告》中作出重要指示。9月初,中央财政办公室主任刘禾在浙江调研时表示,特色城镇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改革始终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浙江已成为全国“模范学生”。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来自云南、四川、湖北、河北等省的省委书记来浙江考察学习。
除了参观特色城镇,阿里巴巴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浙江的“黄金名片”,以阿里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已成为浙江近年来新的发展战略。
在信息经济时代,“人的作用”是李强最看重的。2015年10月,李强在第三届世界浙商大会上说,“我始终相信,年轻人在哪里,他们的活力就在哪里;顶尖人才在哪里,硅谷在哪里。”中国浙江最富有的两个人(宗和马云)的秘密也被李强归因于“人”。
上任浙江省长后,李强对新生代企业和新生代企业家的成长进行了四次考察,并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浙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一代企业家。
李强在治浙期间,除了强调人的作用外,还始终强调“改革是第一要务”、“浙江靠吃改革饭发展”、“浙江缺乏资源,浙江的改革就是要把自己变成资源。”
浙江一直敢于带头“放人”。当曾经长期主导全国的民营企业、专业市场和规模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时,浙江省省长开出的药方是继续深化改革。
李强在任职期间推动的另一项工作是建设美丽农村,这项工作始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发起的“千村示范、万村改造”工程,即建设了1000多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示范村”,改造了约10000个村庄。美丽的乡村已经建了13年了。此外,为了保护绿水青山,浙江近年来每年投入1000多亿元用于水环境治理。
2015年7月,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李强明确回答了浙江发展特点的试题:正确看待浙江经济有三个基本衡量标准:新常态、稳中求进和三条底线。
前两个标准是不言而喻的,而三个底线是:“人民收入增加,生态良好,社会安全。”李强当时进一步解释说:“无论浙江发展得快还是慢,只要坚持三条底线,浙江的发展就是健康的,这是浙江的特色。”
来源:简阳新闻
标题:李强浙江往事:改革是贯穿始终的头等大事
地址:http://www.jycdb.com/jyzx/10239.html